2009年11月15日 星期日

看天田變穀倉


在 1930 年以前,嘉南平原相當貧瘠,根本算不上是臺灣的穀倉。以每單位耕地面積的附加價值來衡量,嘉南平原的生產力大約只及臺北、宜蘭、臺中、彰化等地的一半。


2009年11月6日 星期五

地圖顏色學問大 (二)


直到二十世紀初,China、Manchuria、Mongoria、East Turkestan、Tibet 仍為平行的概念,共同被涵蓋在 Chienese Empire 的統治之下。亦即,Manchuria、Mongoria、East Turkestan、Tibet 屬於 Chienese Empire,但不屬於 China。這情況就如同當時的印度屬於 British Empire,但不算是 Britain 的一部分。於是,利用顏色深淺來區分「中國」與「中國屬地」的差異,是當時相當慣常的地圖表現方法。



2009年10月15日 星期四

誰是臺大學生?1938


臺大自創校以來,學生主要來自臺北的情況似乎不曾改變。一份針對 1938 年臺北帝國大學學生的調查顯示,將近六成的學生來自臺北州。這個比例與七十年後臺大學生來自臺北的比例,幾乎完全相同。臺北帝國大學以「臺北」為名,可說是名實相符。

2009年10月12日 星期一

消失四十年的國家公園

當我還是個國中生時,在地理課本上讀到:臺灣的第一座國家公園成立於 1984 年,不疑有他。直到我大學畢業後,偶然在一張 1930 年代的臺灣地圖上看到三座國家公園時,著實吃了一驚。

2009年10月8日 星期四

臺灣歷史上有沒有殺女嬰現象?


一般公認,自然狀態下的出生性別比大約在 106 左右,亦即每 100 個女嬰對應 106 個男嬰。倘若這個數字明顯超過 106,可能就有性別選擇的情形。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性別選擇可在受孕或懷孕階段進行。也就是說,讓女嬰在呱呱落地之前就先被過濾掉。然而在過去,嬰兒的性別必須等到出生以後才知道,因此性別選擇的手段唯有殺女嬰。令人好奇的是,殺女嬰現象曾經在臺灣上演過嗎?再者,嬰兒母親的身分是否影響性別選擇呢?

2009年9月19日 星期六

空間異質性

在臺灣,一般公認客家人比福佬人偏向泛藍。然而,這屬於平均狀態的描述,並非放諸各地皆準。事實上,北部客家人確實比福佬人偏向泛藍,但南部客家人比福佬人偏向泛綠。由於北部客家人比南部客家人還多,平均之後,南部客家人的政治傾向就被抵銷而看不見了。像這種客家人與政黨支持度的關係隨位置而改變的情況,就是所謂的空間異質性 (spatial heterogeneity)。

空間異質性與空間相依性是空間計量的兩大重點。過去,我經常在這裡談論空間相依性,但幾乎不涉及空間異質性。現在利用這篇文章,正式介紹空間異質性。內有數學怪獸,繼續閱讀前請三思。


2009年9月18日 星期五

流感與身高有什麼關係?


傳染病對於人類歷史的影響,不只是奪走人命而已。疫情過後,傳染病甚至可在整個世代的身上烙印一輩子的痕跡,留下長久的影響。1918-1920 年,臺灣受到流感大流行的波及。這波疫情至少對臺灣社會造成三個方面的衝擊。最顯而易見的衝擊,是四萬多人在疫情期間被奪走生命 (見:流感大流行在臺灣)。另一個不易被發現的衝擊,是許多人沒有被生出來。據統計,在疫情期間受孕的人數,比正常水準短少 15-20%。流感的第三個衝擊,是讓疫情期間在娘胎裡的人,出生後一輩子都矮人一截。

2009年8月28日 星期五

客從何處來?


這個部落格經常提供關於「距離愈近,互動愈強」的故事。諷刺的是,這個部落格的外國訪客本身,就是一個反例。近在咫尺、超過十億人口使用漢文的中國,很少人光臨這個漢文的部落格。反倒是遠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歐亞大陸另一側的西歐,成為這個部落格最主要的外國訪客來源地。


2009年8月26日 星期三

民主的地理


一個國家有多民主呢?哪些國家的人民比較自由呢?目前,已有數十種指標被發展用來衡量各國的民主/自由程度。其中,自由之家 (Freedom House) 的政治權利分數與公民自由分數經常被引用。政治權利分數最低為 0 分,最高為 40 分。2006 年時,臺灣獲得 34 分的評價,而中國為 2 分。公民自由分數最低為 0 分,最高為 60 分。2006 年時,臺灣獲得 55 分的評價,而中國為 15 分。


2009年7月17日 星期五

徒勞無功的行政區劃陳情 (二)


1950 年 10 月 25 日,臺灣的行政區由 8 縣 9 市重新劃分為 16 縣 5 市。許多地方趁著這次變革,紛紛向臺灣省參議會提出調整區劃的陳情。例如,卓蘭希望加入臺中縣、竹山希望加入雲林縣等等。然而,在中央集權、缺乏地方自治傳統的臺灣,這種努力通常是白費力氣。

2009年7月7日 星期二

縣治之爭


1950 年 10 月 25 日,臺灣的行政區由 8 縣 9 市重新劃分為 16 縣 5 市。在新的區劃塵埃落定之前,各地曾爆發縣治之爭。其中尤以臺中縣的豐原、清水之爭,以及雲林縣的斗六、虎尾之爭,最為激烈。雙方人馬紛紛發動連署,向當時的臺灣省參議會陳情。


2009年7月2日 星期四

收復大陸的藍圖


1951 年,在臺灣的中華民國內政部公布「大陸收復後調整省區方案」,計畫將中國重新劃分成 68 個省。


2009年7月1日 星期三

未實現的分割佔領案


二次大戰終了前,同盟國曾協議戰後佔領日本的方案。按照計畫,關東、中部、近畿、琉球由美國佔領,九州、中國地方由英國佔領,北海道、東北地方由蘇聯佔領。中華民國也分了一杯羹,可單獨佔領四國地方。此外,大阪由美國與中華民國共同佔領,東京則由四個國家共同佔領。

2009年6月25日 星期四

徒勞無功的行政區劃陳情 (一)


1920 年 9 月 1 日,臺灣行政區劃大變革。原有 12 廳整併為 5 州 2 廳,原有支廳整併為 47 郡。其實在這一套新區劃確認之前,各地的陳情運動有如風起雲湧。鬧得最大的「嘉義置州運動」,不但組成同盟會,還上東京去告了臺灣總督府一狀。其餘如土庫、二林等,紛紛發起「置郡運動」。結果,這些運動通通徒勞無功。臺灣總督府擺明:一切早就內定好了,你們再怎麼陳情也無效。

2009年6月4日 星期四

都市比鄉村環保


有些環保人士告訴我們:都市是環境的毒瘤、污染的淵藪,而鄉村田園生活是多麼地崇尚自然。他們把都市人講得好像是邪惡的污染者似的。但事實正好相反。都市人是不折不扣的環保實踐家,反而是田園生活會讓污染倍增。

上圖顯示紐約地區平均每戶汽車 CO2 排放量的分布。顯而易見地,愈靠近市中心,平均排放量愈低。在紐約市中心,平均排放量不到周圍鄉村的一半。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所有其他的都會區

2009年5月1日 星期五

流感大流行在臺灣


1918~1920 年,人類史上最慘重的流行性感冒疫情爆發。據保守估計,這次大流行至少奪走兩千萬條人命,比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死亡人數還多。那麼,當時臺灣是否也受到這次大流行的波及呢?

2009年4月24日 星期五

腳氣攻心


最近,許多「篤姬」的觀眾在討論德川家定的死因。事實上,包括德川家定、德川家茂,以及家茂的正室和宮,通通死於腳氣病。為什麼過去日本的富貴人家這麼容易死於腳氣病呢?


2009年3月18日 星期三

篤姬的方言


最近我也開始看「篤姬」,看看這部「迪士尼公主大河劇」如何造成旋風。劇中的下級藩士說著一種奇特的日語,尤其飾演西鄉隆盛小澤征悅更是說得有模有樣。我想,就算是聽不懂日語的人,應該也能輕易察覺其與電視上的標準日語有著明顯不同。其實,當年在日本統治之下的臺灣人,聽到的日語大概就是類似這種腔調。

2009年3月5日 星期四

瀕危的母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發佈最新瀕危語言報告,臺灣共有 24 種語言被列入名單中。



2009年3月4日 星期三

高中往事


「地圖會說話」正式累積 150 篇文章。由於我有「去蕪存菁」的習慣,今後發文速度必須大於刪文速度,才有機會邁向 200 篇文章。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高中時期的作品能夠存留至今,那想必是當年引以為傲的了。上面這張地圖,就是我高中時期的作品。對現在的高中生來說,這張地圖實在不怎麼樣。他們輕輕鬆鬆就可以用電腦畫得更好。不過,當年的我只能一點一點親手畫上兩千多個紅點。我為什麼要這樣「厚工」(kāu-kang) 呢?其實也沒什麼目的,純粹好玩罷了。我的「不務正業」,真的是始終如一。

2009年2月9日 星期一

錢的流動


過去,穿越歐洲的國界時,通常也需要兌換貨幣。自從歐元於 2002 年元旦啟用後,歐元區裡的貨幣流通再也不分國界。不過,各發行國仍可在歐元硬幣的其中一面上保留國家印記。這些帶有國家印記的硬幣,自由流通於歐元區的各國之間,正好成為一場獨一無二的自然實驗。只要分析各地人們身上的硬幣擁有哪些國家的印記,就能夠瞭解人群跨國交流的情形。



2009年2月1日 星期日

北邊朝上?


許多人至今仍頑固地堅持:地圖的北邊就是要朝上,因為這已是「約定俗成」。如果地圖的北邊沒有朝上,那一定是有特殊目的,或是故意「轉」出來的。面對這樣的迷思,我感到有些不解。地圖上方未必是北方,這不是高中生就應該要有的常識嗎?好吧,既然這個部落格以地圖為名,我只好不厭其煩地為地圖教育盡一份心力 (真是佛心來的)。

上圖是一種常見的世界地圖畫法,也是被許多人以為「北邊朝上」的地圖。問題就出在這裡,這張地圖真的是北邊朝上嗎?看看東亞區域,北邊朝向左上方。更仔細看,地圖上的每個位置,北邊都朝向不同的方向。這可不是故意「轉」出來的,這是數學轉換的結果。下面是另外兩種常見的世界地圖畫法。



2009年1月12日 星期一

跳脫文字的迷障

長久以來,臺灣的地名研究深陷文字迷障裡。人們總是透過地名的字面來「望文生義」,結果往往是穿鑿附會。一個地名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有音,而不是因為有字。大多數臺灣地名的聲音已傳頌數百年之久,但其字面的確立卻是 1904 年、1920 年、甚至更晚近的事情了。在此之前,地名大多沒有固定的字面,多數人們甚至不知道字面。然而這完全不影響人們對於地名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