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8日 星期六

上了面積的當 2010


英國 2010 年大選結果出爐。從各黨席次分布圖來看,藍色的保守黨應該獲得壓倒性勝利,而紅色的工黨慘敗吧?確實,保守黨的席次超越工黨,成為國會裡的第一大黨。然而,並沒有任何一個政黨席次過半。這樣的結果,簡直難以從地圖上察覺出來。

再次地,我們大部分的注意力被地圖上的面積吸引了。然而,面積大小並不等於席次多寡。由於工黨的根據地在都市,而都市選區的面積較小,使人容易低估其席次。反之,保守黨的地盤在英格蘭鄉村,而鄉村選區的面積較大,因此容易被誇大。

在〈上了面積的當 2008〉當中,我曾提到地圖學家發明「cartogram」以克服面積的誤導。然而,多數的 cartograms 實在不怎麼美觀,看起來像毛毛蟲。現在,聰明的英國人想出一種簡單明瞭的表現手法。由於英國每個選區只選出一個席次,若要以地圖呈現席次的多寡,最好將每個選區畫得一樣大。



如上圖所示,一旦將每個選區畫得一樣大,工黨的真正實力就彰顯出來了。顯而易見地,除了倫敦以外,英國的政治地理呈現「北紅南藍」的局面。這是因為英國的工礦區集中於北部,因此北部的工黨勢力原本就比較強。再加上 1980 年代保守黨的首相柴契爾夫人推動私有化與自由化政策,使北部的工礦業逐漸蕭條,北部人就更不喜歡保守黨了。相較之下,南部受益於自由化浪潮,使服務業蓬勃發展,從此南部人就更加擁戴保守黨了。


相關連結:
Telegraph UK General Election 2010 results map
BBC Election 2010

21 則留言:

  1. 英國北紅南藍
    台灣北藍南綠
    政治果然是充滿地域性的東西啊

    回覆刪除
  2. http://strangemaps.wordpress.com/2007/10/30/193-the-border-between-the-two-englands/

    回覆刪除
  3. 英格蘭北部可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呢!

    回覆刪除
  4. 2007年的南韓總統大選,李明博在十個候選人中,以48%的得票率,大勝主要的對手鄭東泳(得票率26%)。
     
    但是在全羅地區(全羅南北道加上光州市),鄭東泳拿到八成的得票率,李明博卻連一成都不到,跟南韓其他區域都由李明博勝出相比,還真是很有趣的對比。
     
    雖然鄭東泳出身於全羅北道,但此區的得票數會跟韓國其他地區相差那麼懸殊,我想可能還是跟其歷史上淵源比較有相關吧!
     
    或許1980年的光州事件,是影響此區政治傾向的重要原因也說不定。
     
    但不論原因為何,似乎政治認同受區域影響,舉世皆然,只不過影響的範圍大或者小而已。

    回覆刪除
  5. 這次選舉雖然CON席次大勝,可是在得票率上卻沒有贏很多。CON/LAB/LD的席次分別是306/258/57;但得票率是36.1/29.0/23.0,所以有傳出LD開出的條件之一是採用比例制的選舉

    回覆刪除
  6. 說柴契爾關閉礦坑導致失業是最表層的講法而已,不要忘了組織工人本來就是工黨票倉,這不單單是沒落的礦區而已,像運輸工人工會(以前的TGWU)就算這些年其產業(如航空)頗蓬勃,他們的根據地可不會藍到哪裡.

    在英國政治學界會更深入的討論的,反而是在柴契爾上台後,英國的專業人士大幅左轉,像愛丁堡或格拉斯哥西區乃至倫敦西南部這些以前保守黨的票倉保守黨弱到不行,有種說法是柴契爾對管理的切割,得罪了各個專業工會,加上工黨也沒有那麼左,所以就變醬了.

    這次選舉最有趣的地方,大概是這些地區除了Richmond Park,幾乎都還是反對保守黨的,反倒是那種保守工人地區,比較多投向保守黨.

    回覆刪除
  7. 大英博物館 現正在 有地圖的展覽
    可以上網參觀 提供您這項資訊參考

    回覆刪除
  8. 可以解釋一下自由民主黨的分布嗎?他似乎在英國西南部的席次比較多,這是怎嚜一回事呢?

    回覆刪除
  9. 自由民主黨的前身自由黨在十九世紀兩黨對抗的時代,是代表進步主義反對英國傳統建制的政黨,因此在所謂"不信國教"的偏遠地區有其深厚的草根基礎.

    自由黨因為葛雷斯敦任內支持愛爾蘭自治,導致黨內自由派貴族與布爾喬亞為首的資產階級派系退黨組成自由統一黨,後來自由統一黨與保守黨合併,這也是保守黨在都會區的主要支持者.然後另一方面,自由黨的進步主義立場在愛德華時代也受到了新興工黨的挑戰,工黨費邊社的許多"紅色貴族"家裡都有自由黨血統.

    然而這些偏遠地區由於工商業不興,自由黨就這樣留了下來,雖然自由黨來自這些地方的選票不特別多.這跟民進黨票倉其實在台北,台北卻沒有被塗成綠色是同樣的地圖遊戲.

    回覆刪除
  10. http://www.richyli.com/blog/2008/01/blog-post_13.html
    像這樣一席畫一格?不過這是比較粗一點。

    回覆刪除
  11. 蘇格蘭跟北愛爾蘭沒有保守黨議員席次這一點值得去深入瞭解,不過單一當選名額讓人詬病的一點就是贏者(只要第一高票即使得票率離過半還有一段距離)全拿。

    回覆刪除
  12. 蘇格蘭保守黨有一席.

    北愛爾蘭的政治生態與英國本土一直有所不同,所以理論上各黨都沒有直接當選的北愛議員,反而南愛的政黨有.

    本來蘇格蘭保守黨是還能有幾席的,但後來豺企鵝任內把中產階級得罪光了,這些選票跑去新工黨蘇格蘭國民黨,當然特別是自民黨,很明顯的就是愛丁堡西區跟西南區,還有格拉斯哥郊外Bearsden(東南部以外最有錢的都市)這些地方.

    回覆刪除
  13. 也難怪工黨很多內閣閣員來自於蘇格蘭例如前首相布萊爾與布朗

    回覆刪除
  14. 保守黨正確來說是因為柴契爾開始的農業補貼政策,
    而使得鄉村普遍支持保守黨,
    並不是因為自由化浪潮而使得服務業得力而支持保守黨

    回覆刪除
  15. 而因為都會區以受雇者居多,所以還是傾向支持工黨

    回覆刪除
  16. 「相較之下,南部受益於自由化浪潮,使服務業蓬勃發展,從此南部人就更加擁戴保守黨了。」

    對於這樣的推論我的保持疑問,
    不需要什麼高深的知識背景,
    都能輕易理解服務業發達的地方幾乎是都會區,
    但是從地圖可以發現,都會區以工黨的席次居多。

    依照站長的推論,都會區應該是保守黨的地盤,
    因為都會區的服務業最發達。

    但實際上不是如此,
    因此我認為站長上面的觀點是有問題的。

    版主回覆:(05/06/2010 04:56:53 PM)


    In the areas of relative economic prosperity-the south, where the service sector was booming-the Conservative government was apparently being rewarded with a greater proportion of votes from all classes; in the areas of relative depression-the north-it was seemingly being punished for this outcome of its policies by a relative decline in support, again across all classes. Between 1979 and 1987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regions grew further apart in their voting behaviour.

    Johnston, R. J. and Pattie, C.J. (1989) A nation dividing? Economic well-being, voter response and the changing electoral geography of Great Britain. Parliamentary Affairs 42: 37-57.

    回覆刪除
  17. 部落格上短短幾句話,背後不知讀了多少書。讀者有興趣的話,我再引述幾段。

    The adoption of liberal free-market economic policies from 1979 on saw the devastation of many of the industrial communities of northern England, whereas the growth of service industries promoted a culture of individual materialism in the south. The former stimulated an enhancement of Labour's political dominance, as those who suffered from the destructive policies concentrated their support on the opposition party whereas others who were not themselves particularly affected were so influences by the economic devastation and social deprivation around them that they too became less likely to provide electoral sustenance for the Conservative party. In the south, on the other hand, the expanding labour market in the service industries plus the booming housing market generated strong embourgoisement effects and increased Conservative support among the skilled working class very substantially.

    Johnston, R.J. and Pattie, C.J. (1998) Composition and context: region and voting in Britain revisited during Labour's 1990's revival, Geoforum, 29(3): 309-329.

    回覆刪除
  18. 另外提醒讀者,用選區人口組成與選舉結果的相關性來推論個人投票行為,是危險的。因為選區層次的相關並不一定等於個人層次的相關,甚至可能是相反的。參見:Robinson, W.S. (1950) Ecological correlations and the behavior of individual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5(3): 351-357.

    回覆刪除
  19. 應該要注意的是,早在1910年代以前的研究(如Edward Krehbiel等人所做的)就發現保守黨與反保守黨勢力的地域區隔,所以針對豺企鵝時代的政策是否有產生長遠的正面影響,從新工黨全盛時期的狀況來看應該是否定的:保守黨在南部提升的選票,輕易地就回流給工黨.

    當然豺企鵝在政治上的兒子Micheal Forsyth會堅稱豺最大的成就"就是創造了新工黨",畢竟新工黨在許多方面可是比保守黨更貼近新自由主義(而非新保守主義)的本質的.

    事實上恰好相反的是,豺企鵝產生的選舉影響,這些年英國各界比較會探討的有兩個,一個是為什麼許多英格蘭繁榮的選區(如倫敦西南)在當死硬的保守黨多年後,反而會突然變成自民黨票倉,僅管這些選區得利於豺的政策?另一個是為什麼保守黨在豺企鵝的時代之後,會被從蘇格蘭的兩大都市完全掃掉,僅管這兩大都市是豺企鵝時代的受益者?後者的問題在一系列State of Nations的研究(每年出版的持續性調查)裡也是一再被提出的問題.這兩件事正如同伯明罕在張伯倫父子的時代轉向保守黨一樣,是政治地理的結構性改變,而不只是選舉的漲退潮而已.

    目前學界流行的假說,則是豺企鵝的政策基本上是把專業人士從他們的位置上移走,換上由政府所支持的管理專才(在龐大的醫療跟法律體系特別如此),這嚴重的刺激到了中產階級的利益,也形成了中產階級對保守黨的公開不信任.

    回覆刪除
  20. 對英國的左右派的地理消長有興趣的人也可以去找Henry Pelling的<Social Geography of British Elections, 1885-1910>.這是一本很原始的研究,對於所謂的魚子醬左派也無力解釋,但它很清楚地描述了自由黨從全盛到慢慢失去特色的年代.一定程度上,這本書也提供了自由主義市民政黨在歐洲核心地區被左右派主流政黨瓜分的實證探討.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