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5日 星期六

高雄市擴大史


紀念高雄市第五次擴大市域,特別公開高雄市沿革圖供各界引用。


高雄市沿革:

1) 1924 年 12 月 25 日,根據府令第 90-91 號,高雄市成立。

2) 1932 年 12 月 1 日,根據府令第 52-53 號,將原屬左營庄之桃子園、前鋒尾編入高雄市。

3) 1940 年 10 月 1 日,根據府令第 123-124 號,將原屬左營庄之各大字,原屬鳳山街之五塊厝、籬子內、獅頭,原屬小港庄之草衙、佛公,原屬鳥松庄之灣子內、本館編入高雄市。

4) 1943 年 10 月 1 日,根據府令第 212-213 號,將原屬楠梓庄之楠梓、土庫、後勁編入高雄市。

5) 1945 年 11 月 8 日,省轄高雄市成立。

6) 1979 年 7 月 1 日,高雄市升格為直轄市;原屬高雄縣之小港鄉編入高雄市。

7) 2010 年 12 月 25 日,高雄市與高雄縣合併,新的高雄市成立。

36 則留言:

  1. YA搶到頭香了!!

    回覆刪除
  2. 臺中市本來只有中東西南北區,1945後增加南北西三屯現在則是併掉臺中縣!!
    臺南市本來沒有安南區,後來併入,現在併掉臺南縣!!
    我倒期待看到北北基合併,桃園升格,那又是一番景象了...

    回覆刪除
  3. 台南市根據維基資料,擴張的歷史不只併安南區及台南縣,還有幾次之前的擴張。

    回覆刪除
  4. 把一大塊鄉下地方一起包起來然後叫它是市..這個邏輯很奇妙

    回覆刪除
  5. 所以日本人、韓國人、中國人邏輯都很"奇妙"?
    而我們也開始奇妙了?

    既然大家都這麼奇妙,
    有沒有想過其中"奇妙"的原因在哪?

    回覆刪除
  6. 合併前的舊省、直轄市,也是陸陸續續合併很多,樓上上所謂的"鄉下地方"。現在這些地方因為都市擴張發達了,理所當然不是原本的景象。

    是故閣下是認為是該等市區擴張出原有界限,再調整行政界線較好;還是先合併市區周圍郊區、腹地在完整的都市規劃較好呢?

    回覆刪除
  7. 請問「1940 年 10 月 1 日,根據府令第 123-124 號,將原屬左營庄之『各大字』」和「4) 1943 年 10 月 1 日,根據府令第 212-213 號,將原屬楠梓庄之『楠梓』、『土庫』、『後勁』」的『各大字』、『楠梓』、『土庫』、『後勁』等地名是什麼意思呢?

    回覆刪除
  8. "各大字"不是地名

    "大字"是行政區劃單位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A4%A7%E5%AD%97_(%E8%A1%8C%E6%94%BF%E5%8D%80%E5%8A%83)

    "各大字"= 每個大字

    回覆刪除
  9. 中國的直轄市面積即使比台灣大,人口比台灣多,以重慶市為例,但它佔全中國的比例其實也不算高,通常是省級行政區平均人口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不像台灣五都佔全台人口六成以上。

    回覆刪除
  10. 個人認為北北基不應該更進一步大合併,但台北,新北,基隆這三個城市版圖有重新合理劃分的必要,畢竟新北市有兩個空洞,感覺怪怪的,瑞芳緊臨基隆,瑞芳人卻要路過基隆及台北兩個境外城市,才能到板橋的新北市府洽公,這樣的隸屬關係還是不合理。

    回覆刪除
  11. 沒有提到高雄市兩次接管南中國海島嶼的經過,頗為可惜。

    回覆刪除
  12. to #9:

    "...以重慶市為例...通常是省級行政區平均人口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不像台灣五都佔全台人口六成以上..."

    不知道您有無發現自己拿兩個完全不同的數據在做比較,

    一個是各直轄市總人口對一國人口的比值,
    另一個是單一直轄市人口對省級行政區平均人口的比值,

    若你拿一個五都任一直轄市比台灣省,
    現在不是比五都升格以前更接近你所謂的:
    "通常是省級行政區平均人口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by無法登入的Lim

    回覆刪除
  13. 重點應該在1.中國是法西斯極權國家,行政區劃分重點只在行政的掌控力,不需要回應民意;2.中國是貧富城鄉都落差很大的落後國家,所以被認為有必要用重點都市帶動鄰近地區發展;3.中國的地級市和直轄市接近中國自己過去府/道的觀念,而不是"市",雖然與日韓的行政區劃有某些相似處,但與其他國家的市非常不同.

    台灣如果要搞這樣的大區域治理,又要當民主國家,要有效率推動基層建設,勢必得推動直轄市下的區自治,並將中央權力下放各都,結果政府只會變得越來越無能.完全以舊財劃法為導向的五都已經是場爛戲了,要是北北基合併只會更糟糕而已.

    當然,以馬英九的法西斯背景,不排除他不是很重視民主就是,雖然他過去的政見包括區長直選(也當然,區長對他來講也已經直選了).

    回覆刪除
  14. 法西斯主義的一大特色是種族主義,中國的一胎化是逆向種族主義,看起來也是逆向法西斯主義政權吧。

    中國大陸市級行政區的擴大,可以考量過往的計劃經濟遺緒,戶口制度,土地財政,基礎建設的安排,各級地方政府上下隸屬關係,推動城市化的考量,政府統計上的利益(城市聲望)等等。

    回覆刪除
  15. 說穿了合併升格是錢和權力的問題

    北北基我的看法和yosei類似
    除了以地形劃分外
    可以把士林大同萬華和大安文山區分開
    才不會前者大部分選民明明不爽郝來汙卻還要"服從多數"

    這樣也比較符合地方自治

    回覆刪除
  16. eslite

    1. 您第一段批判中國的中央政府集權到極權,
    第二段反對台灣走向廣域市而中央政府分權,
    標準有所不同,
    是大國該分權、小國該集權的意思嗎?

    2. 雖然我看不出中華帝制的府道跟廣域市有什麼太大的關連,
    但台灣歷史上也有"府/道",或日本時代的"州",
    這未必是"中國自己過去府/道的觀念",
    打成"中國的"偷渡入議題是為不適當歸類,

    3. 中國的直轄市和地級市有市管縣的出現,
    較之以前是多了一級政府的出現,
    台灣的直轄市升格並沒有這種情形,
    反倒是取消了鄉鎮一級政府層級,
    因此台灣現在是直轄市對下集中權力、對上分攤中央政府權力,

    因此你擔心中央分了權會降低效能,
    但相反的直轄市對下是比縣對下還要集權的,
    卻增加了效能,
    這樣整體算來更有效能還是更沒效能?

    我不知道,但過去重北輕南跟集權中央有關,

    4. 中國的地級市行政區範圍超過都市建成區很多,
    台灣合併升格的,
    則是都市建成區已超過行政區範圍才合併升格,

    5. 過去中國的"地區"是省政府派出的行政單位,
    地級市則是自成一級政府,
    若單以制度來論,過去的"地區"反倒比較集權,
    由地區往地級市移動某種程度是分權

    6. 所已擔憂中國的極權跟反對其地級市存在矛盾,
    擔憂馬英九的法西斯背景跟反對台灣的中央政府分權也存在矛盾

    7. 所以直轄市合併升格的問題只在資源分配,
    不在集權或分權、也不在中國的或台灣的

    回覆刪除
  17. 給樓上:

    如果你閱讀能力有問題,分不清楚集權或極權等等,那我們並沒有什麼對話的可能,你的推論我也自然認為沒有回應的必要,以上.

    回覆刪除
  18. 日本從來就不是什麼見鬼的廣域市的概念呀…(韓國不清楚)

    別看東京都那樣,東京都可是都道府縣的等級呀!
    讓我們回歸一個『城市』的定義,然後和『行政區』好好分清楚來談吧…
    我真的覺的台灣的行政區劃法被現在這樣分…
    許多地理意義都快被毀滅了…

    回覆刪除
  19. >>>把一大塊鄉下地方一起包起來然後叫它是市..這個邏輯很奇妙

    以中國重慶市為例,它設立的「邏輯」按照「新華社」官方的說法是:「重庆直辖市肩负着三大历史使命: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完成三峡工程百万移民;探索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其中的第三點「探索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這一點也是中國大陸把許多「地區」改成「地級市」的理由。這種做法對不對呢?因為「前無古人」,中國政府也不敢掛保證,所以才說「探索………的新路子」嘛!

    南韓也有許多「廣域市」,不過它們大多祇轄一個或至多兩個郡(相當於縣),不像中國大陸的「地級市」轄了許多縣。而且它們成立的「理念」也不一樣,南韓的廣域市是都市自然擴張的結果;而中國大陸的地級市是將許多的縣由發展得比較好的市去「帶動」。
    (瀚林)

    回覆刪除
  20. 回#17樓

    極權: Totalitarianism,
    政治決策與政治"權利高度集中"於一人或一黨或一個群體,

    集權: Centralization,
    決策權往組織裡的上層組織集中

    別跟我說極權沒有集權此一過程,
    而和其他"大國"比較,
    "中國的極權"是相當往上層集權的,

    然後回到16樓問題1.

    --------------------------------------------------------------------
    回#18

    1. 是不是廣域市跟是不是"都府道縣等級"有何關係呢?

    2. 似乎沒人提到日本的廣域市必然=東京都?
    政令指定都市呢? 中核市呢?

    而他們有沒有eslite所擔心的分攤上級政府權力的問題,
    有,他們分攤了都府道縣級的政治權利,

    如果如eslite所擔心的將使上層政府效能不彰,
    那為什麼都府道縣級權利還要分攤於政令市?
    因為政令市也相對集中了下層市町村級的權利,
    以這個角度觀之反倒成了效能較彰?

    所以問題出在哪裡?
    集權=效能較彰,分權=效能較不彰,
    這些等號一定成立嗎?
    只有成立才有eslite後續的推導

    3. 日本的廣域行政精神是明載於法律中的,
    http://mypaper.pchome.com.tw/moi5581/post/2414836
    而市町村合併即是基於廣域行政之需求,
    (台灣的縣市合併主張者,立論點通常也是基於廣域行政需求)

    2000年頒佈實施的「地方分權一覽法」中規定,
    各地方公共團體根據自主決定、自行承擔責任的原則,
    來建立各自行政體系,
    而地方要能"自主決定、自行承擔責任"須具備一定規模,

    所以, 他們也做了eslite擔心的事,地方分權

    回覆刪除
  21. 我只點出樓上完全沒搞清楚的地方一次,至於討論,從你落落長的回應裡我看不大出什麼可能性.

    中國是個極權國家,代表的是它的地方政府組織沒有民主政治課責或者德國人講的"近民性"的必要,也就是該國的地方政府組織僅需考量黨的需求而已.而這樣的統治方式與其是否要將區域治理的權力下放地方毫無關係,中國的地方政府在不考量黨的實質控制後,就法而言權限是相當廣泛的.

    從此,你其他的言論沒有回應必要!

    回覆刪除
  22.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
    你的論述裡先把世上的國家二分法一刀切分成極權國家與非極權國家,
    然後定義中國在極權的那一邊,
    接著把極權國家無條件對應到"沒有民主政治課責"and"僅需考量黨的需求",
    並暗示非極權國家"有民主政治課責"and"不需考量黨的需求",

    但極不極權程度是相對的,
    民主政治課責程度也是相對的,
    考量黨的需求多寡程度也是相對的,
    套一句版主的話"重點不在有沒有,在程度差別",

    民主集中制在吾等看來很極權,
    因為缺乏制衡,
    然則是否"沒有民主政治課責"?

    中國各級政府依然有人民代表大會行使代議制民主,
    其中鄉、縣、區人大代表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
    以上的各級人大代表,
    由下一級人大代表間接選舉產生。

    行使的職權包括:
    制訂與頒布定方性法規,
    審查和批准本行政區域內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預算以及它們執行情況的報告,
    選舉本級行政首長、法院院長、檢察機關首長,
    聽取和審查本級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工作報告,
    撤銷本級人民政府的不適當的決定和命令......等等,

    哦,原來人家也是有民主政治課責的,
    反過來說,我們很"具有民主政治課責"嗎?
    各級地方政府不需考量"黨的需求"嗎?
    很能回應民意需求嗎?
    還是和中國相比只是程度差別?

    既然只是程度差別,
    那平平是中央或上層的權力下放給地方或下層,
    怎麼在台灣就需擔心行政效能不彰無法快速回饋民意需求而在中國"毫無關係"?
    因為套用奇異二分法吧。
    ------------------------------------------

    不回應就不回應咩,也不用一再強調啊

    回覆刪除
  23. 另外,你說:
    "要搞大區域治理又要當民主國家,
    勢必推動直轄市下的區自治,
    並將中央權力下放各都,
    結果政府只會變得越來越無能."

    雖然我實在不懂要當民主國家為何一定要區自治,
    那下到村里也自治更是超頂尖民主國家囉?
    這顯然又是奇異的二分法一刀切,
    要當民主國家-->必要區自治
    不當民主國家-->不要區自治

    但這也不是有無區自治的問題,
    只是自治體規模大小與層級到哪個程度的差別,

    但姑且假設你的勢必是勢必,

    那我們看台灣這一連串行政區變革:
    以原台北縣、台中縣、高雄縣、台南縣來說
    凍省前:
    中央-->省-->縣-->鄉鎮市
    凍省後五都前:
    中央-->省(虛級)-->縣-->鄉鎮市
    五都後:
    中央-->直轄市
    eslite預測將來:
    中央-->直轄市-->區

    你預測的區自治,權限頂多跟原來的鄉鎮市差不多吧,
    而且和五都前一樣地方是二級制,
    所以明顯的差別只在"並將中央權力下放各都",

    而中央權力下放政府必會無能嗎? why?
    如果成立,
    那省級、縣級、鄉鎮級行政職權全都取消,
    都由中央直管是不是最有能?
    可見這經不起推敲

    回覆刪除
  24. >>>日本從來就不是什麼見鬼的廣域市的概念呀…

    因為都市的擴張,各國採用的應對方式都不一樣,很難說哪一種方式比較好或哪一種方式比較差,「因地制宜」罷了!

    日本的一級政區「都、道、府、縣」自從劃定後就很少再更動。我們如果以橫濱市為例,盡管現在的橫濱市已經是日本的第二大都市(人口),它的「市區」範圍也早已超出它的行政區界,但它依然是神奈川縣下轄的一個城市,和人口比它少的大阪府、京都府不在同一個等級上。但日本政府透過「政令指定」的方式讓它具有0.8個「都、道、府、縣」的權限,這些特別的城市稱為「政令指定市」。這是日本的因應方式。

    而南韓的因應方式有所不同。南韓的一級政區是「道、特別市、廣域市」。我們如果以釜山市為例,它原來是慶尚南道下轄的一個港市,1963年升格為「直轄市」,和「道」平行,1995年成為「廣域市」(依然和道平行),下轄15區和一個郡(縣)。注意這個「廣域市」是轄有「郡」的,南韓的郡相當於中、日、台的縣。

    中國大陸的土地比日、韓大許多,它的直轄市(北京、天津、上海和重慶)的成立各有其特殊的因素,並非單純由「人口大量向都市集中」所引起,所以暫且不論。但它的「地級市」的興起則是不折不扣為了因應「都市化」所形成的「城鄉發展不均衡」所設計的。它採用了和南韓相同的「廣域市」的概念,但它這種「廣域市」廣得有點離譜。講難聽一點,就是有一個都市發展得不錯,中國政府就將周遭的窮縣通通撥給它去「養」。以福建的「漳州市」來說,它就轄了平和、詔安…等八個縣。共產黨就是共產黨,它還是比較注重「有飯大家吃」的。

    回覆刪除
  25. 樓上有網友提到中國的重慶市,其實,中國重慶直轄市的設置和我們這裡所討論的「都市的擴張」和「城市的升格」沒有多大的關聯。

    「新華社」唐唐煌煌地列了三大理由說:「重庆直辖市肩负着三大历史使命: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完成三峡工程百万移民;探索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但實際上,重慶市的設置是中國省區重劃工程的一部份。

    中國的四川省太大了,面積56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一億,比世界上大部份的國家都大。(人口規模和日本相當,面積比日本大得多)同時,四川盆地內很明顯地有兩個「中心城市」,一個是「重慶」,另一個是「成都」。所以,分割乃勢所必然。三峽大水壩的建設產生的一連串的問題(淹沒區移民問題/庫區水土保持問題…)這讓中國政府有了「名正言順」分割四川省的理由,這就是重慶市出台的真正原因。

    海南省和重慶直轄市的成立預告中國政府將會陸續「分割」其它過大的省份或自治區,例如:內蒙古、新疆和西藏。如果未來的一、二十年內,新疆被分割為兩個或更多個的自治區,或者說「西康省」重新出現,這都應該不是令人驚訝的事。

    回覆刪除
  26. 補充一下

    日本當然有"見鬼的"廣域市概念,
    你看平成大併合之後濱松市那種往天龍川上游無限合併的玩法,
    只是日本是地方各吹各的號,
    自行決定市町村併不併合,
    不由中央統一規劃所有的大城市都成為廣域市,
    所以也有狹域市、適域市,精采分呈,

    而中國的地級市有它的來由,
    多數是過去的省轄市和包圍它的地區的合併,
    而在合併前地區的首府也常常在那個省轄市裡,
    可以概略的視其為類似台灣的縣市合併,
    只是當時地區不算一個級的地方人民政府,
    只是省的派出行政單位,
    也算是一種減少平行單位的水平整合做法,

    主要的目的是因應工業化之後中心城市(省轄市)的資源相對集中,
    因此要把它打散分配到周邊農業縣,
    如瀚林說的"共產黨有飯大家吃"概念,
    但近年來發現因為沒有標準的一概合併,
    使一些本身發展未夠班、根本不具備多餘資源可分配的中心城市,
    反倒更吸乾了周邊農業縣的資源,

    很難想像這種情況的話,
    像當年如彰化市這樣的省轄市重新跟縣合併,
    也許不僅沒有多於資源分給縣,
    (這只是假設,我沒有數據)
    反倒還把縣的資源集中挹注於彰化市此縣府所在,
    其他農業鄉鎮資源相形更少,

    所以反觀台灣縣市合不合併的考量點在哪?
    在合併後資源分配是原來的市挹注給相對弱勢的鄉鎮,
    還是合併後資源更形集中在原來市區的部份,
    跟什麼區自不自治沒多大關係,
    自治權可小可大可調整可設特區...

    回覆刪除
  27. 「廣域行政」概念的形成源自於交通的發達和都市的擴張。一個國家一旦步入工商業社會,人口大量向都市集中,都市迅速擴張,就會產生「廣域行政」的需求,也就是必須進行不同行政單位之間的協調、合作或者乾脆合併的需求。

    南韓有「仁川、光州、釜山、大邱、大田、蔚山」等六個「廣域市」,它們的正式名稱就叫做「仁川廣域市」…等等。但這並不表示其它國家沒有「廣域行政」的概念。

    日本和韓國的地方政制受到大唐帝國的影響,大約從七世紀開始,一級政區都稱為「道」。一直到今天,南、北韓的一級政區都還保留著「道」,而日本的「道」(有八道)在明治維新後的1889年被廢止(祇保留了「北海道」),而以「縣」為一級政區。這個動作在當時是迫於現實的需要,為了「眾建諸侯少其力」,便於明治天皇中央集權不得不然。

    現今日本的「都、道、府、縣」名稱有所不同,但都是「一級政區」。所以,日本共有「一都、一道、二府、四十三縣」共47個一級政區。以日本面積37.7萬平方公里來說,分為47個政區堪稱恰當。但無奈的是,進入工商業社會後,大都會興起,尤其是「東京大都會區」市區範圍涵蓋了附近好幾個縣。因此,所謂的「廣域行政」就不只是一個理論而已,而是「事實的需求」。最近這些年來日本的《道州制論議》興起就是一個明證。

    所謂日本的《道州制議論》簡單講就是將日本的一級政區恢復為「道」的一種觀點,也就是將「都、府、縣」進行合併,並成立新的地方公共團體(道),增加地方的自治權限的觀點。具體的主張有將日本劃分為「九道」、「十一道」和「十三道」的三種方式。但目前在日本,《道州制議論》這種「廣域行政」的主張還未獲得民間的共識,需要一些時間的宣導和說服。

    回覆刪除
  28. >>>把一大塊鄉下地方一起包起來然後叫它是市

    什麼地方稱為「市」,根據字典,「聚集貨物做買賣的場所」或者「國家的行政單位,該區域內人口密集、工商發達」。由這兩個定義,這位網友的質疑是很有道理的。

    台北縣改成「新北市」了。金山、萬里、雙溪、貢寮…這些地方是我常去的,到這些地方感覺就是空氣清新,心曠神怡,完全沒有「市」的氣氛;要是將來真的和板橋、中和一樣車水馬龍,「市」氣高昂,那我肯定不會再去。

    中國大陸讓它的直轄市北京市、上海市轄了縣或許還可以勉強說得通(廣域行政嘛),連重慶這麼大的地盤(8萬平方公里),到處都是崇山竣嶺,這也能叫「市」,還有更離譜是那些「地級市」!看來,在中國,「市」這個字得重新定義過。

    「都」、「府」、「道」…這些行政單位的名稱都是中國發明的,為什麼日本可以靈活運用,而現代的中國祇會用「市」,莫非他們的腦袋都變成石頭了!

    回覆刪除
  29. 補充一下,

    日本人提出道州制除了為了滿足廣域行政需求,
    背後一大意涵是解構單一制中央集權政府,
    (反正大都是自民黨執政,不如拆了他,台灣也許...)
    往聯邦制的方向移動,

    其實,
    幕末幕府的公武合體和參預會議想走的就類似這個方向,
    幕府將全力下放給各雄藩組成的參預會議,
    由德川將軍家當頭,
    各藩保持不同程度的內部自治,
    例如德意志帝國,
    普魯士之於德川將軍家,巴伐利亞之於薩摩藩,

    甚至後世歸類在倒幕派的長州藩,
    第一志願是當盧森堡,從德意志諸邦獨立並成為永世中立國,
    第二志願也是聯邦制,只是不想讓德川家當頭,
    不想搞什麼日本中央集權大政府,

    後來大久保這些藩士違背藩主的意向搞太過頭了,
    才搞出了中央集權的新政府,
    (但德川家家督還是參議院議長)
    至於當時明治政府是否有所謂"眾建諸侯少其力"的過程?
    沒有,當時在鳥羽伏見戰爭或奧羽越列藩同盟戰錯邊的大小名,
    都遭到了減封或改易,諸侯總數是變少了,
    後續的廢藩置縣,是直接把藩變成縣,天領變成府,
    (明治四年有302個縣),
    然後再加之以合併成後來的縣,

    於是日本走了好長一段中央集權冤枉路,
    還被新政府設計不良的山寨版德意志帝國憲法帶往軍國主義和戰爭,
    100多年後重新檢視聯邦制...

    回覆刪除
  30. 台灣未來比較可能出現的是這樣:
    中央----中南東服----直轄市、省轄縣市----鄉鎮市區

    全面廢止鄉鎮市選舉是有可能發生的,不過中服南服東服的實體化應該也有可能發生,元朝的行中書省就很類似,後來成為了行省。

    回覆刪除
  31. >>>不過中服南服東服的實體化應該也有可能發生,元朝的行中書省就很類似,後來成為了行省。

    台灣的面積並不大,如果日本的第一級行政區恢復為「道、州」的話,那麼台灣和它的「道、州」差不多大,也和南韓的「道」或中國大陸的「地級市」差不多大。

    台灣在虛省後分為「台北縣、宜蘭縣、桃園縣、新竹縣、苗栗縣、台中縣、南投縣、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台南縣、高雄縣、屏東縣、台東縣、花蓮縣」等十五個「縣」,假設以目前的「縣」為第一級政區的話,在數目比例上(1:15)是恰當的。

    但目前台灣也面臨了「都市化」和「都市擴張」後所產生的難題。

    如以北台灣來講,不但「北、北、基」市區連成一氣,桃園縣和台北縣在若干地方市區也混在一起了。這種現象就有了「廣域行政」的需求。那麼「中、南、東」服讓它們仿照元朝的「行中書省」制變成地方的行政單位似乎是可行之道。假設一旦成為事實,那麼台灣的「一級政區」將是「台北、台中、台南、台東」四個「服」。

    但凡事有一利必一弊。如果「北、中、南、東」「四服」成立,第一個面臨的是「北服獨大」的問題,也就是所謂的「葉爾欽效應」的問題。漢朝的賈誼曾說過:「天下之勢方病大瘇,一脛之大幾如要,一指之大幾如股。」小腿大得像腰,腳趾大得像大腿,這樣人還像人嗎?遠的不說,大家應該還記得「宋省長」被李登輝「省」掉的原因不就是這樣嗎?

    而第二個面臨的問題是中央與地方的比例是1:4的問題。要知道地方上的大諸侯要「不甩中央」是輕而易舉的事,所以賈誼也說過要「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其意義在此。或者有謂「民主國家」不會發生這種事。但看西班牙的「巴斯克獨立運動」,英國一次大戰後的「愛爾蘭獨立運動」和現在的「蘇格蘭獨立運動」不都是發生在「民主國家」中嗎?民主國家的中央對地方還是要有一定的控制力,民主國家也不能容忍「國家分裂」的,美國的「南北戰爭」就是北方不能容忍南方的分裂而打起來的。

    所以,「四服」是否可行,問題多多。

    回覆刪除
  32. 打著跟樓上一起被刪文的志向提出疑問^o^:

    1. 巴斯克只是17個自治區之ㄧ個,怎類比"1:4問題"的?

    2. 愛爾蘭本是被英格蘭王國以武力合併派任總督類似殖民地,
    其獨立運動形成怎類推到"中南東服"的?

    3. 蘇格蘭和英格蘭係由君合國而聯合王國,
    其獨立運動形成怎類推到"中南東服"的?

    4. 蘇格蘭有獨立運動不好嗎?
    有天南服或東服有獨立運動又如何?

    5. 獨立運動跟首長甩不甩中央有相關嗎?
    新疆、西藏首長都很甩中央阿?

    6. 民主國家也不能容忍「國家分裂」?一定嗎?
    那魁北克獨立公投是投好玩的嗎?
    捷克與斯洛伐克? 蒙地內哥羅? 東帝汶?

    7. 行中書省制不會有"北服獨大問題",因為不會有北服,
    原因請自行參見元代行中書省制

    8. 南北戰爭結構面的原因在於工業化之後北方經濟持續走強,
    並在議會掌握多數,不需要再像過去一樣與南方妥協,
    於是強推己身的意識形態(廢奴、關稅政策...)於南方,
    但南方一廢奴則經濟全毀,

    反過來問,
    南方不脫離聯邦,南北就不會戰嗎?
    一樣戰咩,
    只是歷史詮釋角度就會從獨立戰爭性質成了民變起義性質而已,
    還不都是戰

    是故"分裂"不是原因,只是現象,
    別把現象當原因

    回覆刪除
  33. 補充2011/01/29 12:03所言。

    台灣目前是有「廣域行政」的需求。舉幾個例子來說,例如「北、北、基基測」就是聯合舉辦的;例如要整治淡水河水系,不但「北、北、基」要合作,連桃園都得參加;就說放個「颱風假」吧,基隆市民都得聽台北市長的,基隆不另行宣布。

    因此,台灣如果分為「北、中、南、東」四個行政區,這就類如日本的「道、州制論議」,可以解決「廣域行政」的需求,但同時也產生一些新的問題。例如日本的「南關東道」或「南關東州」如包含埼玉縣、千葉縣、東京都、神奈川縣和山梨縣的話,則其GDP不但是第一名,而且將是第二名「近畿道」或「近畿州」(包含福井縣、滋賀縣、京都府、大阪府、兵庫縣、奈良縣和和歌山縣)的一倍。

    台灣更不得了,如果「北部」行政區包含台北市、台北縣、基隆市、宜蘭縣、桃園縣、和新竹縣市的話,則其生產總值將達整個台灣生產總值的一半以上,這就是所謂的「一脛之大幾如腰」。畸形了!

    回覆刪除
  34. 我想知道1941年被併進台南市的永寧庄庄役場在今灣裡聚落灣裡路的哪裡?

    回覆刪除
  35. 15樓的論點很可笑

    那高雄市左營區、山地地區 (綠中小藍)

    桃園沿海鄉鎮(藍中小綠)

    要不要分?

    除非該區連一個不同政黨的選民都沒有

    否則是不可能每個人都滿意的~


    再說自己沒本事選贏 歸罪到行政區

    實在很沒志氣 = =






    回覆刪除
  36. 雖然有點久了 來參一咖

    我比較嚮往的是跟日治差不多

    現在區域聯合服務中心似乎也是如此 可見當初日本的遠見

    雲嘉南、高屏澎、花東、中彰投苗

    相信之後要嘛北北基桃竹宜 要嘛就是桃竹苗又何在一起 北北基一個

    宜蘭比較尷尬 我是比較覺得他併入花東比較好

    總之最後大概會有六大服務區吧

    我覺得這樣是最不錯的一級行政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