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2日 星期二

地圖‧巴萊


說明賽德克族部落的地緣關係,千言萬語不如一張地圖清楚。



★ 位於濁水溪上游的 Toda (多達群或道澤群) 要到眉溪流域的蜈蚣崙與平埔族群 (在《賽德克‧巴萊》電影中由馬如龍飾演的角色) 交換鹽巴時,必須經過 Tgdaya (德克達亞群或霧社群) 的地盤。不過,Mehebu (馬赫坡社) 的領域並不在 Toda 到蜈蚣崙的路線上。因此 Toda 在交易途中被莫那‧魯道襲擊的可能性似乎很小。

★ Boarung (波阿崙社) 與 Bkasan (浦卡汕社,霧社事件前已遷入 Boarung) 實際上發源於 Toda,但地緣關係鄰近 Tgdaya,遂加入 Tgdaya 的聯盟。[1] 這說明部落之間的關係並不完全是依據血緣。霧社事件後,日本人唆使 Toda 攻打 Boarung。這不僅是賽德克族打賽德克族,更是 Toda 打 Toda。

★ 參與人止關之役的部落主要是位於眉溪兩岸的 Paran (巴蘭社)、Tongan (多岸社)、Sipo (西坡社)。[2] 遠離人止關的 Mehebu 並沒有參與,莫那‧魯道當然也沒有參與。

★ 同樣的,捲入姊妹原事件的部落主要是地緣關係最鄰近的 Paran。[3] 遠離姊妹原的 Mehebu 並沒有捲入,莫那‧魯道當然也沒有捲入。由於 Paran 在姊妹原事件中深受重創,因此後來不願響應霧社事件。[4]

★ 霧社位於濁水溪與眉溪分水嶺上最容易穿越的地方。日本政府選擇在霧社建立行政中心,可方便控制濁水溪流域與眉溪流域。

★ 霧社事件後,日本政府將起事六個部落強制遷移至北港溪流域,建立川中島社。由於失去傳統獵場、對於種植水稻適應不良,加上在低海拔地區易得瘧疾,劫後餘生的川中島社人口仍然持續銳減。[5]

★ 隨後,日本政府將起事六個部落的地盤賞給 Toda 與 Truku (德路固群),分別建立櫻社與富士社,即為今日的春陽部落與廬山部落。

★ 1938-40年,為了興建萬大水庫,日本政府又將 Paran、Qacua (卡秋固社)、Tkanan (度卡南社) 強制遷移至北港溪流域,建立中原社。於是,Tgdaya 只剩下 Tongan、Sipo 兩個部落仍保有傳統領域。


註釋:
[1] 郭明正 (2011),《真相‧巴萊》,臺北:遠流,頁71-73。這段文字也收錄於「臺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當中,見:「坡阿崙部落」
[2] 吳俊瑩 (2011),〈1902.人止關之役〉,「臺灣與海洋亞洲」部落格。
[3] 郭明正 (2011),《真相‧巴萊》,臺北:遠流,頁231-233。或參見伊婉‧貝林於「臺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撰寫的「姐妹原事件」
[4] 郭明正 (2011),《真相‧巴萊》,臺北:遠流,頁105-107。這段文字也收錄於「臺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當中,見:「瓦歷斯‧布尼」
[5] 根據歷年度《蕃社戶口》,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15 則留言:

  1. 如果片中把這地圖放上去,我相信觀眾的感受會更深吧~可惜了!
    除了場面號大外,我總覺的還有更多進步的空間~
    但【賽德克 巴萊】只會拍一次

    回覆刪除
  2. 小烏賊大,其實電影中有出現過類似的地圖喔(樺澤警部對司令解說那張)

    回覆刪除
  3. 撇開其他的部分不談,這部電影的錯誤好像還蠻多的,有人寫了一些評論,還蠻值得一看的!!
    http://jinishin.blogspot.com/2011/09/blog-post_30.html「賽德克‧巴萊」之觀後感
    http://jinishin.blogspot.com/2011/10/blog-post.html「賽德克‧巴萊」上下集觀後之我見(一)
    http://jinishin.blogspot.com/2011/10/blog-post_05.html「賽德克‧巴萊」上下集觀後之我見(二)

    回覆刪除
  4. 不過說真的,這部電影的場面真的蠻大的,也感謝魏導的用心啦,當然版大的這張地圖,才真的讓看電影的人了解一些來龍去脈,感謝版大!!

    回覆刪除
  5. 魏導說過電影是改編的、部份劇情為戲劇效果沒有完全照史實、主要想表現賽德克巴萊的精神、不單單只是呈現霧社事件、這張地圖就算放在電影中、觀眾也未必看得懂、看完想瞭解還是得自己找資料、這也是魏導希望透過這部片、讓大家進一步關心這塊土地的歷史

    回覆刪除
  6. 波阿崙社似屬Tgtaya,不知你的註解從何處來?還盼告知,謝謝

    回覆刪除
  7. 波阿崙原屬Toda群,但因某些緣故,後來加入Tgdaya群~
    詳見Dakis Pawan老師的真相巴萊。

    回覆刪除
  8. @3 樓「南部人」:找片中細節考證 bug 那類的錯誤,竊以為和歷史文化及影片意義的討論不在一個層次上,不必在這邊提出來。

    回覆刪除
  9. 抱歉,我想那幾篇的考證還是有價值的,請容我收回 8 樓的發言。

    回覆刪除
  10. 這張地圖做得一目了然, 值得嘉許. 若遷移路徑加上箭頭, 以及圖示"移住年"部分能放上"第一次霧社事件","第二次霧社事件",以及"萬大水庫興建", 則此圖可以說明完整故事

    回覆刪除
  11. "1938-40年,為了興建萬大水庫,日本政府又將 Paran、Qacua (卡秋固社)、Tkanan (度卡南社) 強制遷移至北港溪流域,建立中原社。"

    台灣日日新報1936-09-01「臺電將在能高郡萬大 設置第三發電所 巴蘭蕃社爲是沈于湖」

    但你的地圖標示Paran不會沈于湖!!!

    請問被強制遷移的"巴蘭蕃社"在地圖上那裡, 請標示今地圖

    回覆刪除
    回覆
    1. 巴蘭就是Paran,如地圖所見,其聚落並不會沉於湖,但是許多耕地會。

      刪除
  12. 台灣日日新報1936-09-01「臺電將在能高郡萬大 設置第三發電所 巴蘭蕃社爲是沈于湖」

    而且你地圖上也標示遷移

    回覆刪除
    回覆
    1. 巴蘭的聚落不在淹沒區,但還是遷村了。不過目前聚落原址有一堆建物,不知是巴蘭社的人跑回來利用?還是外地人來佔用?

      刪除
  13. 以日月潭為例, 水社與頭社2壩築好之後, 水位會上升70尺, 再加上未來可能升高的餘裕5~6公尺(也許更高), 是淹沒區,以上保留原貌,淹沒區要遷移


    日月潭戰後水位上升5次, 目測高度約5公尺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