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7日 星期日

當纏足遇上天然足


福佬人傾向纏足,客家人傾向天然足。不過,我不直接討論為什麼福佬人傾向纏足?客家人傾向天然足?我把焦點放在族群邊界:當纏足的人群接觸天然足的人群時,會發生什麼互動?鄰近客家人的福佬女性還是傾向纏足嗎?鄰近福佬人的客家女性還是傾向天然足嗎?透過觀察族群邊界,我們更能夠看到纏足風俗如何隨著社會情境的不同而產生變異,進而洞悉該風俗被人們擁護或拋棄的社會機制。

乍看之下,纏足分布與福佬人分布相當一致:纏足盛行的地方都以福佬人為主。不過,仔細觀察族群邊界,就會發現兩者的不同之處了。在桃園臺地東側、新竹沿海、臺中盆地東北側、屏東平原西側,人口結構都以福佬人為主,但纏足風氣遠不如其他福佬地區盛行。這四個地區的共同點是:鄰近客家地區。

解釋一(福佬客假說):福佬-客家邊界有很多福佬化的客家人,雖因講閩南語而歸為福佬人,但是保有天然足風俗。

檢驗結果:並非福佬-客家邊界都有那麼多福佬客,且福佬客不見得傾向天然足。因此這個猜測站不住腳。

解釋二(族群融合說):在福佬-客家邊界,透過婚姻、收養或同居,福佬人與客家人共組家庭的可能性比其他地區高。一方面,天然足的福佬女性有機會進入不追求小腳的客家家庭。另一方面,能接受大腳客家媳婦的福佬家庭比較不會逼迫女兒纏足。於是,較高比率的福佬女性得以擺脫纏足。

檢驗結果:具有部分解釋力,但普遍性不足。值得注意的是,福佬-客家邊界的福佬女性即使不具跨族群家庭背景,依然比其他地區的福佬女性更容易擺脫纏足。顯然,有一個比族群融合更大的社會力量推動這個現象。

解釋三(軍備競賽說):許多父母擔心女兒的腳太大會嫁不出去,於是競相為女兒綁上纏腳布。在婚嫁的考量下,纏足不只是家庭內部的事情,更得視周圍人群的情況而定。當周圍女性纏足的比率愈高時,父母愈有可能讓女兒投入這場「軍備競賽」,以免在婚姻市場中陷入劣勢。反之,若周圍存在大量不追求小腳的人群,競逐小腳的壓力就會大幅減輕。

檢驗結果:根據空間延遲模型的估計,鄰域的纏足比率減少1%,可使本地的纏足比率額外減少0.55%。這個機制有效解釋了福佬-客家邊界纏足風氣較弱的現象。

解釋四(勞動條件說):客家女性必須從事生產勞動,因而免於纏足。福佬-客家邊界的經濟條件與客家地區相似,使較高比例之福佬女性投入生產勞動而免於纏足。

檢驗結果:女性勞動參與率與纏足的普遍程度沒有關連。

結論:軍備競賽說勝出。雖然纏足已成過往雲煙,但是在我們生活周遭,還有很多風俗習慣,如婚禮、喪禮、民間信仰活動等,何嘗不是隨著周圍人群的不同而產生地理變異呢?因此,研究各種民俗文化都不能只往內看,也得注意周圍存在什麼樣的人群。透過觀察人群之間的交流互動,更能夠洞察民俗文化演變的社會機制。

詳情請參閱下列論文:

葉高華,2017,〈當纏足遇上天然足:族群融合與社會壓力〉。《民俗曲藝》197:107-133。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