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瞰臺灣的都市景觀,最讓人納悶的東西,莫過於密集分布的橢圓形幾何圖案。這不是什麼古文明遺跡或超自然現象,而是一個又一個制式的學校操場跑道。
操場跑道有什麼用途呢?每年一次的運動會可以用來賽跑,或者狠一點的話,每學期都用來測一次跑步成績。除此之外,實在讓人想不出來,還有什麼事情非它不可。然而,操場跑道卻是一種非常浪費空間的設施。為了擁有它,學校的教室幾乎只能圍成一個四方形。結果是,每一所學校幾乎都蓋得一模一樣,失去了營造更佳校園環境的可能性。
如果只是為了每年或每學期一次的用途,為什麼每一所學校都蓋操場跑道?尤其,這些學校又是如此彼此靠近?這實在是讓人想不透呀。
其實,在適當範圍內的學校,只要共用一座標準跑道就可以了。學校若能拆除操場跑道,多出來的空間,可做出更有效的校園規劃。例如,讓校園也擁有生態池、樹林,或增加學生喜愛的籃球場或躲避球場。何樂而不為呢?
延伸閱讀:
九年國教台灣省國民中學標準教室考
從「甲子園四千校」的意義VS台灣操場的跑道設計談起
1999年,921大地震震毀了中縣、中市、彰縣、投縣、雲縣近百所中小學校,一個月後的嘉義地震也震壞多所嘉義山區的學校。
回覆刪除之後三年進行校園重建,有的由政府發包,有的由社會團體寄付。
要說的是,這百所學校,呈現出台灣新的校園規劃、教室設計概念;其中之一,就是不再設置「橢圓形的田徑場及環形跑道(有分300公尺及400公尺周長兩種)」。
不設田徑場,但還是有跑道,跑道變「一」字型的,是測驗用的。
學校不再做「橢圓形的田徑場及環形跑道」以後,校舍的配置可以更活潑,教室與教室圍出來的中庭可以更大。
這百所學校,也不再設置有頂蓋的大司令台。
這個改變,已經是台灣未來學校設計的準則。台灣以後學校的改建重建新建,不一定都要設運動場了。
田徑場與環形跑道是為運動會而設計的,問題是每個學校一年也只有一天校慶是開運動會,就為了這365分之1,平常使用率又低,浪費了學校大塊面積。學校要辦運動會,大可去借用公共體育場。
2000年以前,台灣無論什麼學校,都一定要擠出一個環型跑道的田徑場。這是日本時代留下來的習慣。
回覆刪除事實上在其他先進國家,這並不是學校校園的絕對必要設施。
日本時代的學校除了環型跑道田徑場以外,中學校以上還配置有武道館(劍道)、大部份學校還會畫出野球場。
當年的國小老師倒是有好好利用了一下,我們班每天早上跑操場,跑了兩、三年~
回覆刪除921重建的學校多位於南投縣、台中縣偏遠地方,Google Earth還沒有清晰影像。所以暫時沒辦法像站長一樣用空照圖介紹新學校。我用展覽模型照片及去探訪的照片來介紹:
回覆刪除沒有環型跑道田徑場的新建學校:
http://kaishao.idv.tw/PICS/2007/05/04/DSC00052.JPG
http://kaishao.idv.tw/PICS/2007/05/04/DSC00056.JPG
http://kaishao.idv.tw/PICS/2007/05/04/DSC00060.JPG
只剩下一字形跑道的新建學校:
http://kaishao.idv.tw/PICS/2007/05/04/DSC00054.JPG
把校舍建在原田徑場中,跑道就繞著校舍一圈,此校位於布農族,建築師刻意以高砂族高腳屋為本(不過其實布農族沒有高腳屋的啦):
http://kaishao.idv.tw/PICS/2007/05/04/DSC00423.JPG
佛光山捐的學校,跑道剩一直線:
http://kaishao.idv.tw/PICS/2007/05/04/DSC00031.JPG
http://kaishao.idv.tw/PICS/2007/05/04/DSC00049.JPG
大同區大橋頭一帶是台北市小學最密集的地方,每間學校都只能招到不到50%的學生,實在應該廢掉兩三間改設大面積公園與地下停車場。
回覆刪除純粹對"為了擁有它,學校的教室幾乎只能圍成一個四方形。"做補充:
回覆刪除有種說法是這樣的:
較早期的學校(包括日本時代),操場四面有校舍圍繞,操場在校園中間
較晚期的學校,操場不在校園中間,不被校舍四面圍繞,會臨圍牆,也就是將操場視覺上開放給周邊社區
不過這並不是準則
cis兄:
回覆刪除您的講法過於簡化。學校校舍與操場配置變因不少:
1.學校最小面積:都市計劃法規是有規定學校最小面積的,但土地取得時不會那麼剛好是整數。
2.校舍樓層數:日本時代早期是一樓;中期出現二樓(中學校有三樓的);戰後1970年代出現三樓的標準型,目前法規上限是五樓(目前五樓只出現在都會區)。樓層高當然會空出更多空地。
3.學生數:像台北衛星城鎮因為人口激增及移入人口多為年輕夫婦,所以學童數多;尤清當縣長他宣稱致力消滅二部制,1980年代秀朗國小學生數曾破世界記錄,外國觀光客常去參觀。
4.新建校舍毫無標準:有的校長很會爭取縣市長同意他蓋校舍(校舍是地方政府權限),也有校長不熱衷蓋校舍的;大部份的學校在建校之初並沒有校舍分期配置計劃,有爭取到錢就蓋,學生增多就蓋,學生減少就不再蓋。預算是一定的,有的縣長優先蓋校舍,有的縣市長把錢優先用在交通。(這兩者對炒地皮都是利多)
所以呢,校舍把操場包起來,或操場在校舍外邊,常因各種不定的變數,而會有不同的結果。
操場被校舍包圍,很容易運動場喧嘩噪音干擾全校(樓層高的話迴音更明顯),大部份的學校都不喜歡這種配置法。
跑道利用率低,是大家沒有養成運動的習慣。如果每個學生每天跑操場兩圈,就不會顯得浪費。我們的"體育"真是不成功。
回覆刪除美國的學校,規定要有操場,不一定要有跑道,許多學校會留醫快可以打棒球的草地。坦白說,我在飛機上看到相同的風景,是很開心的,很肯定這樣的設施。
版主回覆:(05/05/2007 05:43:34 AM)
跑步不需要標準跑道。
從「甲子園四千校」的意義VS台灣操場的跑道設計談起
回覆刪除http://tw.myblog.yahoo.com/kids-basellworld/article?mid=880&sc=1
PU速維龍跑道只是用來競賽使用的。如果長時期在上面實施慢跑反而到最後幾乎會造成膝蓋的嚴重運動傷害(每跑一步,速維龍跑道對膝蓋和腳踝的反彈作用力比起在泥土地和草地跑道上的力道,加上跑者自身體重的結果最少多上一百八十公斤以上,最多可達近三百公斤。一個人的膝蓋和腳踝一生能禁得起多久這樣的衝撞力量?)
PU速維龍跑道在台灣酷熱的夏天更是容易高溫散發有毒氣體,反而阻斷了人們在上面盡情運動的意願。
日本朝日電視台單單一個30人31腳競賽節目就可帶動起全國小學生兼具運動、團隊合作、與競爭求勝的教育訓練,跑道長度只要50公尺,實質上的效益比台灣的PU跑道大多了。
回覆刪除PU跑道是否真的造成傷害應該有更嚴謹的生物力學研究,否則大家都不要穿球鞋了。軟性鞋底吸收大部分的體重力量,硬土地則完全反彈回來,PU硬度既然介於中間,應該不會比硬土地差,而泥地、沙地、草地都容易絆倒,也不適合做為訓練跑道,另外PU跑道的高摩擦性,對赤腳跑步者常造成腳底整片脫皮的意外,所以重點可能還是在選擇適當的球鞋上。
回覆刪除先講操場。
回覆刪除很多人大概忘掉了體育課。
以國小為例
一週兩節體育課,
且考慮大部分學校沒有體育館的現況來看,
平均每節課都會有3~5班在外面上體育課。
南投那些新蓋的學校,
都面臨沒有運動空間的問題,
就是因為在設計上根本不放操場。
而且沒有什麼舉行大型活動的能力。
當然,
那種全校只有六個班的學校比較沒有問題,
但是在稍大規模的學校,
這會是個棘手的挑戰。
再講跑道。
如果跑道只是圍繞在操場外面的那一圈,
佔地其實沒有很大,
我覺得重點是要看被跑道圍起來的那一塊場地如何運用。
如果裡面是球場,是草地,
當然就沒有文章中所提到的使用率不高的問題。
我想大家可以在上課時間觀察一下,
學校裡的操場的使用情形其實相當高,
如果真的拆掉了,
其實不是好事。
上面的老師說的對.....以一個常常在國小代課的準教師的眼光來看,操場,在課堂中的使用率其實算高的了,但是,實際上,除了體育課部份課程會用到操場之外,其實操場往往有很多作用,包括了下課同學們遊樂的地方,還有就是,學校無數神奇的活動舉辦的地方,包括了什麼樂樂棒球比賽、一些有的沒的活動(包括什麼大手拉小手之類的...)、運動會時的練習,還有就是有時老師覺得有必要帶到戶外上課的地方,其實都市內的學校,一個操場在課堂中往往是兩~三個班級在上體育課,沒有其到運動場地的學校會更多...,有些學校另外有藍球場那還好,小一點的學校就是都在跑道內外,那常常上下課操場都擠滿人。
回覆刪除另外,我高中是讀市區內的男校,校內藍球場在跑道內,不管是跑道上還是裡面的藍球場,到晚間十點還是有學生在運動......,小學的話,有些學校有一些運動隊伍,譬如說我就看過小學的足球隊,那操場的使用率又更高了........
實際上,很多學校在假日跟放學後的時間,校內操場往往是臨近居民的運動場所,以前我有時假日到學校去,會看到附近的居民都在學校操場運動.....,而且人數還不少,通常他們都會在操場待個一兩個小時跑步,有些人每天固定時間報到,另外是假日準時到.還有一些是在上課前的清晨到學校運動的,在都市內,學校是社區的一部份,很多社區活動或地方社團,都會借學校來活動。
實際上校內操場使用比想像的高上很多...
PU跑道品質整齊畫一,是看得到的積效,可以向大眾說明:爭取來的經費花在硬體上面了.
回覆刪除以免有社會人士或家長會砲轟"沒PU跑道的是二等公民..."這類的話.
這與各縣市多有自來水,而少有下水道; 是一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