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1930 年以前,嘉南平原相當貧瘠,根本算不上是臺灣的穀倉。以每單位耕地面積的附加價值來衡量,嘉南平原的生產力大約只及臺北、宜蘭、臺中、彰化等地的一半。
嘉南平原生產力低落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穩定的水源。不像臺北、宜蘭、臺中、彰化早在清代就發展出大規模的灌溉系統,嘉南平原大部分耕地都是所謂的「看天田」,水源完全來自降雨。一來,看天田只能種些經濟價值較低的旱作,如蕃薯、花生;二來,即使種植相同的作物,看天田的產量也遠低於水田。嘉南平原另一不利於生產的因素,是土壤鹽分高。尤其在靠近海岸的地帶,貧瘠程度簡直可以跟澎湖相輝映。
而扭轉此一命運,使嘉南平原變成穀倉的,毫無疑問是嘉南大圳與烏山頭水庫的建設。這項工程解決嘉南平原缺水的問題,使「看天田」變成水田,得以種植經濟價值較高的作物並提高產量。再者,充足的灌溉水也洗去土壤的鹽分,改善沿海地帶的土質。關於嘉南大圳的影響,文獻中已經有許多探討。網路上也可以找到一些關於嘉南大圳與其設計者八田與一的故事,這裡不需要再重複。我要特別強調的是,嘉南大圳對於嘉南平原的影響,可以一概而論嗎?
比較嘉南大圳通水前後各街庄水田比例的變化,可看出沿海地帶是最大的受益者。在嘉南大圳主幹線以西的多數街庄,超過一半的耕地由旱田轉變為水田。至於主幹線以東的街庄,並沒有得到嘉南大圳的好處。原先,東邊因靠近水源較充沛的山麓地帶,水田比例高於西邊。等到嘉南大圳通水後,西邊的水田比例後來居上,超越東邊。由此可見,討論嘉南大圳對於嘉南平原的影響,也要注意地理上的差異。
相關閱讀:
嘉南大圳的成本收益分析
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傳
八田網
嘉南農田水利會灌溉區域圖
而扭轉此一命運,使嘉南平原變成穀倉的,毫無疑問是嘉南大圳與烏山頭水庫的建設。這項工程解決嘉南平原缺水的問題,使「看天田」變成水田,得以種植經濟價值較高的作物並提高產量。再者,充足的灌溉水也洗去土壤的鹽分,改善沿海地帶的土質。關於嘉南大圳的影響,文獻中已經有許多探討。網路上也可以找到一些關於嘉南大圳與其設計者八田與一的故事,這裡不需要再重複。我要特別強調的是,嘉南大圳對於嘉南平原的影響,可以一概而論嗎?
比較嘉南大圳通水前後各街庄水田比例的變化,可看出沿海地帶是最大的受益者。在嘉南大圳主幹線以西的多數街庄,超過一半的耕地由旱田轉變為水田。至於主幹線以東的街庄,並沒有得到嘉南大圳的好處。原先,東邊因靠近水源較充沛的山麓地帶,水田比例高於西邊。等到嘉南大圳通水後,西邊的水田比例後來居上,超越東邊。由此可見,討論嘉南大圳對於嘉南平原的影響,也要注意地理上的差異。
相關閱讀:
嘉南大圳的成本收益分析
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傳
八田網
嘉南農田水利會灌溉區域圖
那我有點好奇清代在臺北、宜蘭、臺中、彰化的灌溉系統現在還有些那留下來?
回覆刪除地形要列入考量,靠山區可耕地面積原本就受限。
回覆刪除應該跟地勢也有關係
回覆刪除烏山頭水庫的水
通過南北幹線自然往西邊地勢低的嘉南平原流
濁水溪通過濁幹線也是往海邊流
嘉南大圳畢竟不是自來水幹線
無法克服地勢問題
嘉南大圳主幹線是如何決定,如果能找出嘉南大圳流域地勢等高線圖,應該就可以一目了然八田技師決定路線的原因了。
回覆刪除嘉南大圳以東的農業用水怎辦?嘉義市、民雄庄、竹崎庄(依日本時代末期行政區畫)其實還有「紅毛埤」可以勉強撐一下,紅毛埤就是「蘭潭」啦。
回覆刪除從其名字「紅毛埤」隱約可猜到,這可能是上溯到四百年前荷蘭時代紅毛番所開的水利工程。
事實上八田技師在進行烏山頭水庫工程時,在挖掘過程中有發現烏山頭當地也有四百年前荷蘭紅毛番的水利遺跡!八田是水利技師,一眼就看得出殘存的人工構造物是水利設施,而使用的磚的奇特長寬高尺寸更是證明來自荷蘭紅毛番。(按:台灣人所稱紅毛,是所有紅白金髮洋人總稱)
當年八田挖到遺址,馬上決定保留原狀不加以破壞,還立簡易碑為記,但戰後的嘉南農田水利會並不重視此400年歷史的台灣水利遺址。
而斗六街、大埤庄、斗南庄取水,尚有虎尾溪、濁水溪可以撐一下,此外這一帶在日本時代就有取用地下水井及伏流了;戰後更有「雲林計畫」與「國際開發貸款計畫」(一般農民分不清是聯合國還是美國來幫忙,被訪問都說是美援的)在雲林打了數百支的深水井取用地下水做農業用。當然,當年用這招,使得了雲林縣境內沒有建水庫,及今天地層下陷問題。
日本政府領有台灣後之農業政策並非對稻米的生產為主要目標,台灣稻米之生產反而招受當時日本本土農民大力反對,對台農業政策以熱帶農作物為主,初期以甘蔗為主,之後再以香蕉為輔,台灣稻米之生產以滿足台灣島內需要為目標。
回覆刪除從歷史就可以推估,未來台灣的農業的趨勢了。
回覆刪除平原表面上地勢平坦,適合種植,
實際上平原和山地丘陵的交界處,才是最適合發展農業的地方。
因為靠近山地,
有較多的山川水源,甚至是河流可以直接做為灌溉水源,
且地下水線較高,土壤濕氣足夠,
山地的植披又可以涵養、保留水分,
而山地的地形更能攔截雲氣,造成了地形雨。
更有沖積土壤,山地沉積千年的高養分土壤,礦物質.....
這點不只在台灣適用,
連中國的華北平原也符合這個道理。
華北森林砍伐代盡,
之後除了河流沿岸、大運河沿岸、山地丘陵周圍,
其它地方一直很難發展起來。
平原地區,很容易陷入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惡性循環。
只有住在一些風水寶地,面水背山之地,才有比較富足的生活。
但歷史是歷史,過去是過去。
現在我們有水圳,甚至有更大更現代化的水利工程,
有了耕耘機,也有化學肥料。
這樣,沿海地區和風水寶地的差別不是減少了嗎?
但是,要昰化學肥料的原料,產量衰退呢?
要昰石油產量遞減呢?
要昰能源有短缺了呢?
首先,超抽地下水變成了不可能。
耕耘機的成本會變得非常高。
很難再依賴化學肥料,
但就算有化學肥料,也是以很快的速度耗盡土壤中的養分。
最後,農業最能發展的地方,
還是原本不靠太多人為做法,
就可以想有天然優勢的風水寶地了。
但又有一點很不妙的。
哪裡的人口會比較多?
當然是物產豐餚的地方,最先繁榮起來。
台北盆地、台中盆地的人口密度就不必多言了,
連稻米產量多的鄉下,相對於沿海地區,人口和發展都明顯較好。
這些風水寶地優先變成人口聚集地,成為聚落和城鎮發展起來。
就算現代化生活不像傳統生活完全依賴土地資源,
其實也是一樣很依賴,土地仍然是生活的母親。
因此,有些風水寶地,
在現代化的過程中,
因為傳統風水寶地的優勢還有很大的利用價值,
以及聚落發展成城鎮的慣性,
會等到原地開發殆盡,才到其它不發達的地區另闢新市鎮。
像台北、台中等最肥沃的地區,
最先變成了建地、水泥地、道路、住宅、工廠.......
土地不是最肥沃的,根本就養不起密集的人口。
但舊的市中心會老化,城市也得擴張,
不得以占用到環城市最好的風水寶地。
在擴張成長,風水寶地越少,依賴更外圍的自然資源。
風水寶地越少,卻還一直像郊區擴張。
從來沒有這種事情:
台北的土地是風水寶地,太好了,
所以先從台北外圍某個不好的地方開始發展,避免傷到風水寶地吧!
另闢新城,人力物力消耗巨大,
沒有舊的傳統基礎,甚至會是可賠本生意。
連現代事先規劃的某某新區,都會變成爛尾樓、鬼城,何況古代?
因此,
最肥最好的,流著奶與蜜的地方,總是先用完了,才會想辦法往別的地方發展。
這是人性。
問題是,天知道台灣還有多少風水寶地?
那種投入成本不高,天然優勢良好的地方?
海邊的荒地永遠是荒地,少了大圳、地下水、耕耘機、肥料、雨水,
養不起多少人的。
山邊的風水寶地,最肥的地方變成建地,
現在工廠和農舍也參一腳,還有工廠水源汙染的問題。
台北都會區沒有空地了吧?
林口和桃園這幾年如火如荼的發展,
北部還有穀倉嗎?
只要用google地圖衛星,
不必有太高深的地理知識,
用一點頭腦思考(現在有思考能力的人不多了),
都知道灰色代表的意義是什麼。
台北盆地那一團灰,台中也是一團灰,高雄更是一團灰。
這反映多少社會問題、生態問題、安全問題、經濟問題?
所以阿......
1915~1916年的糧食生產地圖,
哪裡只是給地理系學生考古研究用的?
哪裡只是泛黃圖紙和垃圾堆,
哪裡只是興趣、訓練思考、換個眼光觀察的學科?
原作者認為地理比大眾想像的還重要,
我要說:
我認為的地理,比原作者想像得還要重要!
您說地理有很多優點,可以研究過去。
但我說地理最重要的,也是對大眾最有用處的,就兩個:
第一,照妖鏡,檢視過去的傷疤,好好瞧瞧現在變成什麼模樣。
第二,預測未來,由古鑑今之外,想想以後會發生什麼?
我認為呢,雖然研究過去對社會科學是很重要的一環,
但這麼多年,學界也應該累積不少功力了。
來研究未來吧!
未來才是最需要社會科學的人才投入的地方,
機會非常非常難得,稍縱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