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三:由於漢人與平埔族大量通婚,大部分臺灣人都擁有平埔族血統。
漢人男性與平埔女性通婚的案例確實存在。張達京入贅岸裡大社而繼承大片土地,便是一個經典的例子。不過,跨族群通婚究竟有多普遍呢?有沒有達到「大量通婚」的規模呢?
伊能嘉矩指出北投社與毛少翁社的平埔族「與漢人通婚的例子不多」[1]。詹素娟引述 Melissa Brown (鮑梅立) 的研究指出:「從清末到日治初期,頭社、吉貝耍、番仔田的平埔族雖然已經與漢人有各種往來--說福佬話,進行水田稻作,祭祖拜公媽,但他們一直維持著『熟番」(或「gun hoan-a」) 認同,在通婚關係上始終沒有跨越漢、番的界線。」 [2]
何以漢番界線難以跨越?鮑梅立的解釋是:「平埔族婦女之未能積極與異族通婚,關鍵因素為『阮番仔無綁腳』(Gun hoan-a bo pak kha)。異族通婚必須仰賴婦女,但在『纏足』這項形諸身體的可見差異,使平埔婦女無論如何過著漢人生活、衣飾容貌如何與漢人沒有明顯不同,仍可以被輕易辨識出來,影響其與外人的通婚。」 [3]
假如鮑梅立的解釋是正確的,那麼在 1915 年纏足被禁止以後,漢人 (主要是福佬人) 與平埔族人通婚的比例應該明顯增加。根據各年度《臺灣人口動態統計》,我們得以掌握跨族群通婚的情形。最上面的統計圖顯示福佬男性與其他族群女性結婚的比例。顯而易見,97% 以上的福佬男性選擇族群內婚。至於福佬男性與平埔女性結婚的比例,在 20 世紀上半葉時未滿 0.5%。亦即,每 200 個福佬男性當中不到 1 人與平埔女性結婚。即使是在 1915 年纏足被禁止以後,福佬人與平埔族人的跨族群通婚也沒有明顯增加。
上圖顯示客家男性與其他族群女性結婚的比例。其中,大約 90% 的客家男性選擇族群內婚;只有不到 1% 的客家男性與平埔女性結婚。
上圖顯示平埔男性與其他族群女性結婚的比例。相較於福佬人或客家人,平埔族人選擇族群外婚的比例較高,從 1906 年的 20% 左右逐漸上升到 1938 年的三分之一。這個趨勢也反映:在 19 世紀或更早之前,平埔族與漢人通婚的比例可能低於 20%。
按照臺灣社會主流的父系繼承制度,一個漢人男性與平埔女性生下來的子女歸類為漢人;一個平埔男性與漢人女性生下來的子女歸類為平埔族。前揭三張統計圖顯示,漢人男性與平埔女性結婚的比例很低,而平埔男性與漢人女性結婚的比例較高。這意味經由跨族群通婚的途徑,漢人受平埔族血統的影響較小,而平埔族受漢人血統的影響較大。
二次戰後的臺灣,不再擁有日本時代那樣的跨族群通婚統計。因此,要研究戰後的跨族群通婚,只能透過抽樣調查或田野工作蒐集第一手資料。人類學者李國銘分析屏東平原平埔族的戶籍資料,發現在 1960 年代以前,平埔族人幾乎不跟漢人通婚。這些人說的是福佬話,但寧願到遙遠的平埔族部落尋找婚配對象,也不跟鄰近的福佬人通婚 [4]。由此可見,平埔族與漢人之間的界線可延續至 1960 年代。
註釋:
[1]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註,《平埔族調查旅行 伊能嘉矩〈台灣通信〉選集》。臺北:遠流,1996。頁70。
[2] 詹素娟,〈熟番身分論--以日治時期的身分登錄為中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文化創造與社會實踐研討會,2008。
[3] 同上。
[4] 李國銘,〈關於屏東平原少數民族二三事〉,《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2: 57-64。
(2010 年 6 月 19 日初稿)
終結幾個平埔血統論的流言 (一)
終結幾個平埔血統論的流言 (二)
終結幾個平埔血統論的流言 (四)
終結幾個平埔血統論的流言 (五)
關於不被當成漢人這件事,我阿媽說,以前她跟爺爺一起在田裡耕作時,跟隔壁廣安村的人聊天,發現對方也姓潘,只是對方澄清說"姓潘是姓潘啦,不過你們是平埔潘,我跟你們不一樣"
回覆刪除你好
回覆刪除看了你這系列的文章,終於解開我心底的謎。先前再書局看到一本書內容就不斷強調台灣的漢人並非漢人,而是早與平埔族通婚混血,書中並沒有太多學術報告做為參考,因此對他的說法半信半疑。
謝謝你的文章,讓我把心中的誤解解開。
事實上毛少翁社的後代在天母仍然很明顯地存在著,僅管外貌與文化與士林一般的福佬人幾無差異,但歷史記憶還是很低調地保存下來(僅管,這些富裕的平埔族特別是老一輩,非常不喜歡提起自己是平埔族這件事).
回覆刪除有次作戶籍資料調查,將日本時代萬華剝皮寮的人口資料收集了一下,有趣的是,有原住民的名字在其中,他們沒有漢名也沒有日本名。所以我在想,在日本時代以前,原住民的自明性是可以被辨識的,但後來不知道為什麼,好像變成消失的一群,戶口上面沒有他們的原住民的名字了。....
回覆刪除看了你的文章後才發現沈建德先生一篇文章中奇怪的地方
回覆刪除<孫大川更正馬英九>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may/25/today-o3.htm
文章中先說:「...平埔族大多數只是姓名、語言漢化,與漢人通婚而為漢人後代的不多。」下方卻稱:「...日據戶籍謄本可查的熟蕃的後代,至少百萬人以上,...其餘的一千多萬平埔族...」。
不仔細看還真看不出其中奇怪的點:如果平埔族與漢人通婚者少,而後平埔人口還能達到至少百萬、千萬人口,這到底要怎麼辦到?
還是類似的問題請教你,
回覆刪除若你的推論是有效且接近事實的,那麼客家話跟福老話都有的「有唐山公無唐山婆」,此句話是為了國族建構而在最近被創造出來的嗎?如果,這句話是日治或更早之前就有的俗諺,那要怎麼解釋番漢通婚的低比例?
又,清帝國海禁期間來台的漢人,蕃漢通婚的比例也是這麼低嗎?
又,如果番漢通婚比例這麼低,那麼為何現今在台自認漢人的人群有一定比例的南島語族的基因標誌?我們不能說只要有過平埔族祖先,只要有一人,其子孫就一定會有這些基因標誌,如果過去通婚的比例太低,那麼這些基因標誌將會因為基因漂變而流失。
雖然番漢通婚比例很低,但如果通婚的分佈在時間上是持續性而空間上是接近均衡的呢?這樣可以解釋遺傳學研究的結果嗎?
回覆刪除又或者平埔族和福建人 (移民台灣以前) 其實原本就具有遺傳上的相近性?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回覆刪除滿清入主中原﹙1644年﹚後一直禁止漢人進入滿州﹙東北三省︰遼寧、吉林、黑龍江﹚,因為那是滿州人的大本營。
但是漢人化整為零,螞蟻搬大象。在19世紀中葉,滿州移入的漢人已經比原住民滿人多很多。最後滿清政府只能默認既成事實。
我是彰化人。
回覆刪除我的家族長輩,也習慣稱乎母親。
”姨喔”...
曾經問過阿嬤,為何有這樣的用詞。
結果她也說不出所以然。
請問這是平埔文化的用詞嗎?
http://mapstalk.blogspot.tw/2010/07/blog-post.html
刪除最近平埔族這篇言論寫得振振有辭,不知版大已過目否?http://myweb.ncku.edu.tw/~ydtsai/taiwanese/pingpu.htm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