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下半年,輿論瘋狂炒作「北漂」議題。我在當時的熱潮中,逆流寫了〈別再漂了,來談真正的人口遷移〉。這篇文章指出:臺灣人口流向北部最嚴重的時候是1970年代、延續至1980年代。但1990年代以後最大的人口流動已變成從臺北市疏散到臺北縣、桃園縣。以及,「北漂」是中國戶籍不自由的問題,不適用於臺灣的脈絡。只不過,在政治熱潮中,人們很難心平氣和討論議題。那時候我如何遭受前所未見的攻擊,就按下不表了,來談另一件事情。當時的地圖因為匆忙繪製,實在醜爆了。事後我改良地圖,但只用於演講與展覽中。現在就全面開放使用吧。對照一下舊版,很明顯賞心悅目多了。
有些人仍然覺得,他們的同學、朋友甚至自己,明明就從高雄移到北部工作了啊,很難信服「人口流向北部不嚴重」這樣的統計數字。那是因為,每當他們看到一個人從高雄遷移到北部的同時,也大約會有一個人從北部遷移到高雄。只是後面這個人,可能不認識,或者沒特別注意。尤其,當議題框架被設定為關注「移出」,人們會特別去找身邊的移出個案,但是對於移入個案視而不見。
以下就來分解一下1970年代的淨遷移與現在有何不同吧。1975-1980年,高雄縣市有23,794人遷移到臺北縣。同一時間,臺北縣有8,058人遷移到高雄縣市。因此,高雄縣市往臺北縣淨移出15,736人。當年全臺灣各縣市對臺北地區都是這種不均衡的淨移出模式。
2005-2010年,高雄縣市有9,315人遷移到臺北縣。同一時間,臺北縣有12,653人遷移到高雄縣市。兩個方向大致均衡,甚至高雄縣市還多賺一些。近年來縣市間的人口遷移大多是這種雙向模式,移出與移入的人數相差不大。你當然可以觀察到許多人移去北部了。問題是,你有以同等注意力去發現那些從北部南下的人嗎?可能沒有。
當然,移出與移入的人口數量相當,不表示兩者屬性相同。會不會移出的是高學歷的年輕人?移入的是中高齡人口?這是有可能的。至於是不是真的,分析一下人口普查資料就知道了。尤其,2020年剛完成的人口普查,即將提供最新資訊。歡迎還找不到題目的研究生們,勇於投入這個題目。無論如何,用「強者我朋友怎樣、我自己怎樣」來當證據,注定是只看到局部(而且常帶有選擇性),看不到整體。
請問有最新的2020人口普查的分析嗎?很期待版大的文章!!!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