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一些影響深遠的地圖,標示著學派的創建,甚至影響人類的命運。
1904 年,Sir Halford John Mackinder 發表 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 (歷史的地理樞紐)。這篇文章建立地緣政治學的基礎概念,其精髓盡展現於其附圖中:The Natural Seats of Power (權力的自然場所)。亦即,誰統治東歐,即控制心臟地帶;誰統治心臟地帶,即控制世界島;誰統治世界島,即控制世界。
地緣政治學的發展於二次大戰時達到顛峰,並成為軸心國向外擴張的理論基礎。但也由於這個緣故,二次大戰結束後,地緣政治學遭到唾棄,二十年間無人聞問,被批評是「一灘死水」(moribund backwater)。
1912 年,Alfred Lothar Wegener 發表 Origin of the Continents and Oceans (大陸與海洋的起源)。最初,他從地圖上注意到陸地的輪廓有如拼圖一般,可以拼湊在一起。他猜測所有的陸地原本連在一起,於是蒐集地質、化石、古氣候等多項證據,確立了大陸漂移學說。經過半個世紀的辯證,大陸漂移學說演變為板塊構造理論。如今,沒有人不知道板塊構造理論。板塊構造理論之於地球科學,就相當於牛頓定律之於物理學、或元素週期表之於化學。
1925 年,Ernest W. Burgess 於 The City (城市) 一書中提出都市結構的空間模型,開創都市生態學的研究取徑。他的理論以芝加哥為原型。芝加哥的社會階級呈同心圓分布,他認為這是基於生存競爭的演替結果。都市生態學曾經盛極一時,如今,在犯罪、社區剝奪、種族隔離等議題中仍可見到身影。
1933 年,Walter Christaller 發表 Die Zentralen Orte in Süddeutschland (南德中地),提出聚落規模、分布、功能的理想型 (ideal type) 。一開始,他的理論並未受到足夠的重視。直到 1960 年代,地理學的「計量革命」需要尋找典範,才將他的理論重新發掘出來,翻譯成英文。往後數十年間,只要一提到計量地理學,就會使人想起中地理論。
本文內容取材自 Maps That Matter。該網站有更多影響深遠的地圖。
http://tw.youtube.com/watch?v=4yqBaD5VwrQ&feature=related
回覆刪除有趣的東西....
讀完站長的文,很後悔沒有好好讀地理這一科....
回覆刪除樓上,那就現在開始讀阿!
回覆刪除我念了地理系之後也發現其實很多東西高中地理並沒教
所以~其實跟地理有沒有讀好並沒關西喔!
麥金德的那一張是騙人的東西
回覆刪除主要是因為英德對抗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