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日 星期五

臺灣日式地名新論



雖然沒什麼人慶祝,但臺灣的大部分鄉鎮誕生於 90 年前的今天 (1920 年 10 月 1 日)。隨著那一次行政區調整,許多地名也於同日變更。特別是,有些地名變得具有日本風格,像是:松山、板橋等等。

許多地名研究者曾討論哪些臺灣地名具有日本風格,並稱之為「日式地名」。傳統上,分辨日式地名的方法是,尋找日本內地有沒有相同地名。如果一個臺灣地名和日本地名相同,就被視為日式地名。例如,日本愛媛縣有松山市、東京都有板橋區,因此臺灣的松山、板橋皆被視為日式地名。

然而,上述方法有一個盲點。正由於日本人也使用漢字,因此日本地名與臺灣地名可能是在各自獨立的脈絡下以相同的漢字命名。換言之,字面上相同的日本地名與臺灣地名,在來源上可能毫無關連。一個顯而易見的例子是台東。日本東京都有個台東區,其由來是:上野高「台」的「東」側。臺灣也有個台東 (臺東),其由來是:台灣 (臺灣) 的東部。我們不能因為日本有個台東,就說臺灣的台東是個日式地名。

我曾在〈跳脫文字的迷障〉一文指出:「聽音辨義」才是追尋一個地名意義的正確方法。至於那些在漢字堆裡「望文生義」的討論,總是誤入歧途。同樣的,我認為要分辨臺灣的日式地名,最好的方法是「聽音辨義」。

漢字的日語發音分為「音讀」與「訓讀」。前者是日本人模仿漢語的音,後者才是日本人固有的音。當日本人唸漢式地名或朝鮮地名時,傳統上採用音讀 (近年來流行以片假名標註漢語或朝鮮語原音)。但是在日本地名當中,大部分漢字採用訓讀,小部分採用音讀。由此可見,一個包含訓讀的地名,絕對是日本地名;一個全為音讀的地名,可能是日本地名,也可能是漢式地名。

因此,分辨一個臺灣地名是否為日式地名,得先看這個地名是否經過日本人改造。接下來,聽聽這個地名在日本時代如何發音。如果包含訓讀,必然是日式地名;如果全為音讀,必須搭配其他證據才能確定是日式地名。根據這樣的原則,日本時代臺灣市街庄 (今鄉鎮) 的日式地名如下:

(一) 訓讀的純日式地名
1. 松山 (Matsuyama)
2. 汐止 (Shiodome)
3. 金山 (Kanayama)
4. 板橋 (Itahashi)
5. 龜山 (Kameyama)
6. 豐原 (Toyohara)
7. 清水 (Kiyomizu) 註:日本靜岡縣的清水讀 Shimizu。
8. 龍井 (Tatsui)
9. 大村 (Omura)
10. 沙山 (Sunayama) 註:今為芳苑鄉。
11. 名間 (Nama)
12. 竹山 (Takeyama)
13. 鹿谷 (Shikatani)
14. 龍崎 (Tatsuzaki)
15. 山上 (Yamakami)
16. 玉井 (Tamai)
17. 大內 (Ouchi)
18. 白河 (Shirakawa)
19. 水上 (Mizukami)
20. 民雄 (Tamio)
21. 小梅 (Koume) 註:今為梅山鄉。
22. 高雄 (Takao)
23. 岡山 (Okayama)
24. 小港 (Kominato)
25. 竹田 (Takeda)
26. 池上 (Ikegami)
27. 鹿野 (Shikano)
28. 長濱 (Nagahama)
29. 吉野 (Yoshino) 註:今為吉安鄉。
30. 壽 (Kotobuki) 註:今為壽豐鄉。
31. 瑞穗 (Mizuho)
32. 玉里 (Tamazato)
33. 富里 (Tomizato)

(二) 表面上是簡化地名,實質上是訓讀的日式地名 (若非聽音辨義,很容易被矇騙)
1. 大園 (Osono),表面上由大坵園 (Daikyuen) 簡化,卻不讀 Daien。
2. 大里 (Osato),表面上由大里杙 (Dairiyo) 簡化,卻不讀 Dairi。
3. 大平 (Otaira),表面上由太平 (Taihe) 簡化,卻不讀 Taihe。註:戰後又改回太平。
4. 神岡 (Kamioka),表面上由神崗 (Shinko) 簡化,卻不讀 Shinko。
5. 石岡 (Isioka),表面上由石崗仔 (Sekikosi) 簡化,卻不讀 Sekiko。
6. 大竹 (Otake),表面上由大竹圍 (Daichikui) 簡化,卻不讀 Daichiku。註:今為彰化市大竹地區。
7. 田中 (Tanaka),表面上由田中央 (Denchuo) 簡化,卻不讀 Denchu。
8. 大城 (Osiro),表面上由大城厝 (Daizyoso) 簡化,卻不讀 Daizyo。
9. 竹崎 (Takesaki),表面上由竹頭崎 (Chikutoki) 簡化,卻不讀 Chikuki。
10. 鳥松 (Torimatsu),表面上由鳥松腳 (Choshokyaku) 簡化,卻不讀 Chosho。
11. 高樹 (Takagi),表面上由高樹下 (Kozyuka) 簡化,卻不讀 Kozyu。

(三) 雖採用音讀,但必須經由日語轉化而來,故為日式地名
1. 三峽 (Sankyo),由三角湧 (Sankakuyu) 轉化而成。
2. 關西 (Kansai),由咸菜硼 (Kansaiho) 轉化而來。
3. 花壇 (Kadan),由茄苳腳 (福佬話 Ka-tan-kha) 轉化而來。
4. 美濃 (Mino),由瀰濃 (Bino) 轉化而來。
5. 滿州 (Mansyu),由蚊蟀 (福佬話 Bang-sut) 轉化而來。
6. 都蘭 (Toran),由都鑾 (Toran) 轉化而來。註:今為東河鄉。


吳育臻 (2008) 總整理臺灣日式地名,根據的便是傳統方法。亦即,如果一個臺灣地名和日本地名相同,就被視為日式地名。然而,她所判定的許多日式地名,在我看來並非日式地名。舉例如下:

1. 瑞芳。吳指出日本有個西福寺瑞芳軒,因此判定瑞芳是個日式地名。然而,臺灣的瑞芳是個百分之百的土名,早就出現在 1904 年測繪的《臺灣堡圖》上。

2. 新莊。日本有好幾個新庄,因此吳判定新莊是個日式地名。然而,臺灣的新庄早在清代就存在。1920 年時,日本人只不過是把新庄改為新莊。眾所周知,「庄」是「莊」的俗字。

3. 鷺洲 (蘆洲)。大阪市有個鷺洲町,因此吳判定鷺洲是個日式地名。然而,日本的鷺洲是 Sagisu (訓讀),臺灣的鷺洲是 Rosyu (音讀)。後者比較像是漢式地名。

4. 霧峰。日本有霧ヶ峯,因此吳判定霧峰是個日式地名。然而,根據伊能嘉矩的考證,清代時霧峰就是阿罩霧的雅稱。換言之,阿罩霧改名霧峰,只不過是把原本的雅稱拿來用而已。

5. 大安。日本三重縣曾有個大安町,因此吳判定大安是日式地名。然而,大安這種吉祥字並非日本人的專利。早在日本統治臺灣之前,臺灣就有大安溪、大安港。

6. 斗南。日本曾有個斗南藩,因此吳判定斗南是個日式地名。然而,日本的斗南是 Tonami (包含訓讀),臺灣的斗南是 Tonan (全為音讀)。我認為臺灣的斗南是日本人創造的漢式地名,取其位於斗六南方。

7. 虎尾。日本三重縣有個虎尾山,因此吳判定虎尾是個日式地名。這也很難說服人,因為清代時臺灣就有虎尾溪。

8. 關山。日本宮城縣與山形縣之間有関山峠,因此吳判定關山是個日式地名。然而,日本的關山是 Sekiyama (訓讀),臺灣的關山是 Kanzan (音讀)。後者比較像是漢式地名。

總而言之,我認為要分辨日式地名,「聽音辨義」還是比「望文生義」理想。


參考文獻:吳育臻 (2008) 臺灣日式地名的時空分布及其意涵,收錄於《臺灣地名研究成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興新村: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頁 91-121。

相關閱讀:
跳脫文字的迷障


40 則留言:

  1. 大驚!
    汐止就是汐留?

    版主回覆:(06/19/2010 04:56:52 AM)


    汐止曾計畫稱為潮留。反正汐止、汐留、潮留都同音。

    回覆刪除
  2.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10/10/blog-post_02.html

    引述大作於此,請指正。
    原以為「錫口」是「社口」的雅稱,從文獻資料看來,這樣的想法缺乏根據。

    回覆刪除
  3. 地圖兄..
    我想請教第(二)類的
    以神岡為例, Shinko 是怎麼變成 Kamioka 的?
    我的認知應該是,地名由漢字演變而來 新廣庄→神岡
    然後日本人再以日本讀音去讀它
    這樣子不該算日式地名了吧?
    我覺得它就是簡化地名啊! (執迷不悟狀~)

    版主回覆:(10/01/2010 04:25:11 PM)


    單純縮減筆畫會繼續叫 Shinko,而不會改叫 Kamioka。

    回覆刪除
    回覆
    1. 波 的意思是問說,新廣庄 為什麼突然變Kamioka?

      刪除
  4. 有趣的是 鷺洲戰後會改蘆洲 就是被認為太有日本味了ORZ(《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七‧政治志》有提

    版主回覆:(10/02/2010 09:24:54 AM)


    廈門就有個白鷺洲,因而博得「鷺江」的外號。這樣會很日本味嗎?

    我認為有沒有日本味,還是得從聲音判斷。

    回覆刪除
  5. 抱歉,應該不是臺灣省通志寫的,一時想不起出處了。我也覺得沒有 不然李白的詩「二水中分白鷺洲」 難不成跑到日本玩?
    不過,可能蘆洲更有京味吧?因為「蘆洲曉月」??

    回覆刪除
  6. 那澎湖縣的望安鄉應該也是日本人改的吧?根據記載望安地名有兩個故事

    一個是鄭成功望而心安

    另一個是本來叫網垵但被日本人改成望安
    我個人認為應該是望安比網垵比較容易用日文發音吧

    版主回覆:(10/02/2010 10:20:08 AM)


    第一個故事是典型的穿鑿附會。

    網垵改成望安,福佬話就通,不能確定是日式地名。

    回覆刪除
  7. 老師你好:
    關山鎮舊地名因群山環繞、地勢低窪、恙蟲很多,故原住民以「紅蟲」命名之,稱之為「ㄌㄧ ㄌㄤ」係原自於高山族語「隄濫」(Terateran),即「里壟」一詞之轉譯,「里壟」應以客家漢語發音。

    1920年日人創設「里壟區役場」
    1937年間,台灣督府地方官制改革,廢止「區役場」,而改設「關山庄役場」,才有「關山」之名。

    台灣光復,將「關山庄役場」改名「里壟鎮公所」,同年11月,並以「里壟鎮」行政機關正式移交我政府接管,經地方人士建議於43年3月1日政府核淮將「里壟鎮」改為「關山鎮」。

    本人以為關山是日本地名,而非漢式地名。

    版主回覆:(10/02/2010 05:22:04 PM)


    1) 關山本來是個山岳名稱。在 1903 年出版的《臺灣總督府第五統計書》地圖中,就可以看到關山。當時,日本人還沒開始在臺灣移植日式地名。

    2) 由於南橫前身的「關山越嶺道路」以里壠為終點,1937 年時里壠改名為關山。換言之,里壠改名為關山,並非日本人新創,而是挪用原本存在的山岳名稱。

    3) 如果關山是日本地名,會直接叫 Sekiyama。但是叫 Kanzan,比較像是日本人唸漢式地名。

    回覆刪除
  8. 有一個長輩告訴我說,看到日本人的名字千萬不要想當然地以自己所認為的方式去唸,一定要請教對方,他怎麼唸,你就跟著怎麼唸,自作聰明會很失禮。以前日本總理大臣「橋本龍太郎」,橋本兩字用訓讀,龍太郎用音讀。日本名投手,松坂大輔(まつさかだいすけ),祇有「大」字用音讀,其餘三字用「訓讀」。

    日本的地名,東京、京都使用「音讀」,而大阪和神戶使用「訓讀」。妙的是當大阪和神戶合稱「阪神」時,卻得使用「音讀」。所以日本人名、地名唸法,沒個準,約定俗成為主。

    板橋,清朝寫成「枋橋」,在閩南語中唸法一直沒變,如果說日本人將之唸成「いたはし」,就將之歸類為「日式地名」,這恐怕有得討論。
    同樣,田中,因為日本人唸為「たなか」就歸為日式地名,也是有得討論。
    同樣道理「神岡」和「石岡」就因日本人以「訓讀」唸,就成了「日式地名」也有待商榷。

    而很明顯的「豐濱」,板主確沒有將之列為「日式地名」。
    #7里壟庄人說的「關山」,也是一個例子。

    我個人認為,以日本人「訓讀」該地名與否做為評定是否日式地名的唯一標準是不夠的。



    版主回覆:(10/03/2010 10:05:38 AM)


    1) >> 所以日本人名、地名唸法,沒個準,約定俗成為主。

    臺灣哪些地名用訓讀,哪些地名用音讀,是臺灣總督府正式公告的。參見:1920 年 8 月 10 日府令第 47 號;1932 年 11 月 29 日府報第 1679 號。

    2) 板橋、田中、神岡、石岡在地名研究的文獻中都被歸類為日式地名,包括吳育臻 (2008) 的文章。本文並未提出異議。你若要推翻地名研究累積至今無人異議的看法,必須提出新的論證。

    3) 豐濱在日本時代是個大字名,不是市街庄地名。直到 1946 年,花蓮縣新社鄉改名為豐濱鄉,豐濱才成為鄉鎮層級的地名。這篇文章只討論日本時代市街庄的日式地名,故不包含豐濱。

    4) 本文並未把訓讀當成唯一標準。文中寫得很清楚:先看這個地名是否經過日本人改造。接下來,聽聽這個地名在日本時代如何發音。如果採用訓讀,必然是日式地名;如果採用音讀,必須搭配其他證據才能確定是日式地名。

    回覆刪除
  9. 我延續瀚林與Richter兩位所討論的問題:

    關於枋橋,雖然板橋這地名是從這漢式地名而生,
    然而不管是念法(Itahashi)或是改名背後的邏輯,
    都應該可以認為這是日式地名。

    但板橋與松山、瑞穗等原創地名還是有所不同,
    而比較類似神岡、名間、高雄由原地名所衍生出的新地名。
    其實這是觀點或者說定義的問題,
    我想瀚林想指出的,應該是這點。

    我原則上仍認為本篇大作的觀點是正確的。
    可是當同一個地名,
    只因日本人當初規定的音訓念法有所不同,
    而分別被視為是漢式或日式地名的話,
    不免也有些令人疑惑之處。

    例如:假設昔日的日本人如果因為本州有個三重縣,
    而將「三重埔」改稱為Mie而非Sanju(實際上是後者)
    那麼明明同樣是「三重」,要歸類為漢式還是日式呢?

    我想Mie應該還是算作日式地名。
    然而這種改名方式,顯然與池上、鹿野的命名法有些差異。


    版主回覆:(10/03/2010 02:33:07 PM)


    大部分日式地名都是由原地名或附近地名衍生出來的。例如,你以為原創的三個地名由來如下。

    瑞穗:水尾 (Mizuo) → 瑞穗 (Mizuho)。
    池上:位於大坡池上游。
    鹿野:從鹿寮社分出來。

    回覆刪除
    回覆
    1. 1. 哪些地名是台灣原地名衍生出來的?
      2. 哪些地名是日本原創的?
      3. 哪些地名是從日本移植過來的?

      刪除
  10. 用訓讀不一定是日式地名吧。

    舉個例子而言,
    下列的地名都是訓讀地名,
    用日語訓讀才能領會其真正的唸法。
    但這些地名只能算是原住民地名的借音,
    和日語的語義沒有關係,
    可以算是最廣義的日式地名,但不能視為是日語地名。


    束穗山(Tabaho)山 < Atayal族Tabaho社(尖石鄉)
    芝生毛(Shibuke)臺 < Atayal族Siboke社(同上)
    唐穗(Karaho)山 < Atayal族Karaho社(復興鄉)
    班(Madara)山 < 馬達拉溪(泰安鄉)
    矢場谷(Yabaya)山 < Tsou族Yapayangana社(吳鳳鄉)
    高庭(Takaniwa)山 < Tsou族Tanganuwa社(三民鄉)
    玉穗(Tamaho)山 < Bunun族Tamaxo社(桃源鄉)
    日湯真(Hiyuma)山 < Paiwan族Piuma社(泰武鄉)
    真笠(Magasa)山 < Paiwan族Makazayazaya社(瑪家鄉)
    笠置(Kasagi)山 < Paiwan族Kazagizan社(同上)
    鱈葉根(Tarabakon)山 < Paiwan族Taravakon社(同上)
    振振(Buruburu)山 < Bunun族Vul-vul社(海端鄉)
    唉唉(Sakusaku)山 < Bunun族Saq-saq社(同上)
    真雁碗(Makariwan)山 < Bunun族Maqalivan社(同上)
    猿邊(Sarube)山 < Bunun族Sa-salbe社(同上)


    版主回覆:(10/03/2010 05:33:55 PM)


    這些當然都是日式地名。陳國章將其歸類為「日語譯音地名」。吳育臻指出:「所謂的日式地名,係指帶有濃厚日本風的地名,而不論其來源為何」

    如果上述地名不算日式地名,那麼高雄、民雄、玉井這類從洪敏麟、陳國章到吳育臻都歸類為日式地名的地名,也不能算了。

    回覆刪除
  11. 同樣是表記原住民語的發音,

    "高雄、民雄、玉井"算日式地名,那:

    1. "打狗、打貓、焦吧哖"算中式或漢式或福佬式嗎?
    那Honolulu算歐美式?

    2. 對照沙轆-->沙鹿,一樣來源但不是訓讀好像沒算日式,
    所以還是訓讀決定一切?



    版主回覆:(10/03/2010 11:02:28 PM)


    1) 打狗、打貓、焦吧哖、沙轆這類地名,伊能嘉矩、安倍明義歸類為「非漢族語以近音漢字轉訛」;洪敏麟歸類為「土著族社名譯音」;陳國章歸類為「漢譯地名」。

    2) 沙轆→沙鹿,傳統上視為地名簡化。

    回覆刪除
  12. 不過有部分在1920年改為日式地名,一開始卻是使用音讀,例如清水,更名時稱為SeiSui,過幾年之後才改為Kiyomizu,事實上部份一開始使用音讀的日式地名,並沒有如清水一般改為訓讀,而是保持原本的音讀直到戰後,提供給版主做個參考

    版主回覆:(10/04/2010 05:21:19 AM)


    1920 年 8 月 10 日府令第 47 號便公告清水讀 Kiyomizu 了。請問你在哪裡看到清水讀 SeiSui 的紀錄?

    回覆刪除
    回覆
    1. 比如說 蘆洲Rosyu、冬山Tozan、關山Kanzan 從開始到戰後都是音讀嗎?

      刪除
  13. 感謝老師的指教,然小弟有不同看法

    小弟在望安當替代役,當地人的福佬話口音極重,自詡外省人台語講最好的小弟也聽不大明白

    一般當地人稱呼望安都是用網垵這個讀音,而非望安

    這和媽宮變馬公後讀音不同是否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版主回覆:(10/04/2010 12:01:26 PM)


    網垵 /bāng uann/
    望安 /bāng uann/

    同音。

    回覆刪除
  14. 望安舊名字就是網垵
    事實上很多地名在當地的讀法就跟我們約定俗成的讀音就不一樣
    所以其實沒什麼好意外的
    另外,"同安"這也要讀成"東哇",也是因應同安人原本的讀法

    版主回覆:(10/04/2010 06:02:27 PM)


    南安、惠安、同安、望安的安讀 /uann/

    安溪、安平的安讀 /an/

    回覆刪除
  15. 這是文讀音和白話音的差別,
    並非望安和網垵不同讀音的差別,

    文讀是-n, -m, -ng結尾的,
    白話音常是鼻化元音(nn),
    (但不一定是)

    而-n, -m, -ng各自對應的入聲-t, -k, -p,
    白話音也常歸做喉塞入聲韻尾(-h)
    (也不一定是)

    是鼻音韻尾->鼻化元音->開音節的過程,
    可能因後來閩語區文讀層人口的進入而凍結演化,
    (講中古漢語的陳氏、王氏政權)
    在一樣位於海岸的吳語中也有相似的發展過程,
    許多自已演化成開音節,
    例如"三"是sa,sam-> sann-> sa

    "安"在日常口語已經不讀白讀的uann了,
    但地名會比較頑固的保留下來,
    其他口語裡的uann-an對轉,例如官、山、泉......等等,

    而通常泉州移民地區白讀比例又較漳洲移民區高,
    例如"大學": tua-oh vs tai-hak,
    "鵝": gia vs go,
    這也符合歷史上到陳氏政權時才開漳州的記載
    ----------------------------------------

    附帶一提,所以福佬話的羅馬字教學還是必要的,
    這些個對應關係甚至是文讀音和客語的對應關係可以一目了然

    回覆刪除
  16. 上文中"-n, -m, -ng各自對應的入聲-t, -k, -p"

    更正為"-t, -p, -k"才對

    回覆刪除
  17. " 1) 打狗、打貓、焦吧哖、沙轆這類地名,伊能嘉矩、安倍明義歸類為「非漢族語以近音漢字轉訛」;洪敏麟歸類為「土著族社名譯音」;陳國章歸類為「漢譯地名」。

    2) 沙轆→沙鹿,傳統上視為地名簡化。"

    是了,
    所以陳國章給予原住民來源的地名是相同標準的,
    "漢譯地名"->"日語譯音地名",
    (前者也是譯音我想沒人有問題)

    按其標準若後者能等同"日式地名"那前者就是"漢式地名"無疑,

    這就不禁讓我們懷疑後者能否等同"日式地名"?



    版主回覆:(10/04/2010 01:10:04 PM)


    我的看法仍然是聽音辨義。一個源自甲語言的地名一旦經由乙語言轉訛,並根據乙語言書寫,就成為乙式地名。來看看上述幾個例子。

    打狗:源自 Tancoia。不過,翁佳音主張這本來就是漢語的「銅鼓仔」。

    打貓:源自 Dovaha,漢人最初讀 /tann ba/,後來訛變成 /tann niau/。因此,這是典型的南島語源漢式地名。

    噍吧哖:源自 Daubali,漢人轉訛成 /ta pa ni/,可算是漢式地名。當然,我們可以質疑這個地名的轉訛不夠多。尤其漢人書寫時刻意加了口字旁,擺明他們只想表音,沒有其他意思。

    沙轆:源自 Salagh,漢人轉訛成 /sua lak/,也可算是南島語源漢式地名。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地名的原始發音剛好都被荷蘭人記錄下來,使我們得以瞭解轉訛的情形。然而,還有許多南島語源的地名,打從一開始就以漢字記錄。由於漢字經常不忠於原音,使我們難以判斷那些地名如何轉訛。相較之下,日本人在臺灣改造的地名很容易判斷是不是日式。因為原本的發音、改造後的發音都記錄得清清楚楚。

    回覆刪除
  18. 捉蟲一下:陳元光任漳州刺史,時維盛唐時期,並非獨立自主之政權,故稱為「陳氏政權」不太妥 :)

    但若稱為陳氏治理時期應該沒問題。

    雖然我對陳氏到底帶多少河南人入閩還是抱著很大的懷疑態度……

    回覆刪除
  19. 一定要獨立自主才能稱政權?

    陳的漳州刺史軍政府集軍政大權於一身,
    包括財稅和教育,
    且還可世襲,跟羇麋州沒甚差別,

    套用您"獨立自主"的標準,
    那您覺得儂智高、楊應龍、鄭成功...
    何者算政權何者不算?

    以儂或楊來說,改元或稱帝後算政權,
    改元或稱帝前不算政權嗎? 這樣二分?

    那李氏朝鮮不是政權囉?

    南唐、南漢、南平...誰是政權誰不是?
    ------------------------------------

    另外,
    陳氏帶的人多或人少跟他治下的官方通行語為何有關係嗎?

    這段是在說明,
    閩南語的文讀音和中古漢語的官方韻書存在對應關係,其韻尾成p, t, k對應m, n, ng,
    改變了原本白話音的音位分佈格局而後者較多上古特色或東方特色,
    例如輕唇歸重唇、舌上讀舌尖、鼻音歸鼻化...

    就算人少也能影響吧

    回覆刪除
  20. 很抱歉,前面的留言舉了不太好的例子;也感謝Richter大的指正。
    的確,日本人要取日式地名,多會參考原有的地名或是某些當地的特色來取一個符合日本語邏輯的名字(例如:水返腳→汐止)。

    但我又忽然產生一個看法,當然也許仍然有所偏誤,請不吝指正:

    我認為判斷地名是日式還是漢式,應以其命名時的語源為基準。
    而用來界定所謂「日式地名」的方法,如果是指原地名經日人改造,或(改造幅度過大而幾乎等同於)新創設地名。那麼問題可能出在「改造」的定義為何。

    Richter大對Lim的回覆中說道:「我的看法仍然是聽音辨義。一個源自甲語言的地名一旦經由乙語言轉訛,並根據乙語言書寫,就成為乙式地名。」

    例如:噍吧哖雖然源於南島古語,但實際上已經用借音字加上鶴佬語發音,而照上面方法,應認定其為南島語源漢式地名。然而,照這個邏輯,至少在戰前,有很多地名都要被歸為「漢式語源日式地名」才對,因為念法或寫法早已與當初命名時有所不同。

    亦即,如果說三角湧→三峽可以被當作是日式地名,那麼八里坌(Pat-li-hun)被雅化為八里(Hachiri);冬瓜山(Tang-kue-suann)改稱為冬山(Tozan),不是也是某種程度的改造,而能被稱為「日式地名」嗎?只不過這些新地名沒有採用訓讀念法而已,不能因為日語也有漢字就認為仍是一樣的。

    也就是說,如果界定方法是「聽音辨義」輔以其他佐證的話,「台灣」或「噍吧哖」雖有南島語源,但卻是鶴佬語發音,我們仍界定為漢式地名;那麼「冬山」和「八里」雖然有鶴佬語源,改名時卻採日語發音(縱然是音讀也是日語,而不是漢語),我們是否應該認定為「日式地名」呢?

    到這裡似乎可以看出,要不然用語源當作標準,要不然直接用命名時的語言當作標準。前者,深坑、梘尾算是漢式地名,但打狗、打貓不能算是,後者則四個地名都是漢式。
    另外,我覺得本篇內文中所謂「日製的漢式地名」(斗南)的概念,其實也是廣義的「日式地名」,也就是日本人所改造/創設的新地名。

    戰後國民黨政府基於各種因素也進行了一些地名的更改,例如「樺山(Kabayama)」改為「華山」,這或許能認為是華語漢式地名沒有疑問。然而,像是神岡、松山、高雄等地名,至少在現代,已經不念作當初的日語訓讀音,而是用華語或其他語言發音了(例:Takao→Kaohsiung; Ko-hiong)。依照本篇的邏輯來看,這些地名仍舊是日式地名。

    總而言之,如果說「西門町」作為現代地名,即便用華語發音也要被認為是日式地名的話,則「基隆」、「打狗」也應被認為是南島式地名而非漢式地名了。也許我們應該跳脫漢字的框架,而從語言、語音層面著手。


    版主回覆:(10/05/2010 10:20:27 AM)


    1) 三角湧→三峽:對日語而言,是Sankakuyu→Sankyo;對福佬話而言,是/sann kak ying/→/sam kiap/。由此可見,這個轉訛必須經由日語,無法經由福佬話。

    2) 八里坌→八里:對日語而言,是Hachirihun→Hachiri;對福佬話而言,是/pat li hun/→/pat li/。由此可見,這只是單純簡化,沒有經過日語轉訛。

    3) 冬瓜山→冬山:對日語而言,是Tokazan→Tozan,對福佬話而言,是/tang kue suann/→/tang suann/。由此可見,這只是單純簡化,沒有經過日語轉訛。

    4) 樺山 (Kabayama) 改為華山 (Huasan) 後,確實變成漢式地名。

    5) 雞籠改成基隆,必須經過官話 (Mandarin) 轉訛,因此是漢式地名。

    6) 翁佳音主張打狗本來就是漢語,跟南島語無關。

    7) 本文只討論「更改地名書寫」的案例,未討論「不改地名書寫但更改發音」的案例。若按照嚴格的音本位原則,後者也算是更改地名。換言之,當我們改用華語唸高雄、松山,這些地名就不再是日式地名。同理,Honda (本田) 是日本姓,但 Bentian 不是日本姓。

    回覆刪除
    回覆
    1. 關山Kanzan 是不是「不改地名書寫但更改發音」?這個算日式地名嗎?

      刪除
  21. 抱歉上文很長。

    我基本上認同本篇對於日式地名的分類法。
    但照這種分類法,很多台灣的地名應該並非漢式而是南島式。

    如果我們認為那些地名是漢式地名,則依同樣標準,日式地名的範圍就會比本篇所述還來的廣才是。

    抱歉占用了版面長篇大論了一番。

    回覆刪除
  22. 我想你的疑問比較偏語言學的範疇了

    音讀本身不是日語的固有語,
    而是借入中古期漢語的發音做了點調整,
    然後和亞洲大陸上的漢語各自演化,
    所以造成了差距,

    但以"標準漢語"和日語音讀來說,
    誰較貼近中古漢語?
    都差很多但有些特徵是反而在日語音讀獲得保留,
    而"標準漢語"反而不存,
    對照漢語族其他漢語即可得知,

    譬如說全濁聲母在日語音讀與吳語獲得部分保留,
    其他漢語卻沒有而派入清音,
    入聲的ptk對立在日語音讀和粵、客、閩南獲得部份保留,
    其他漢語卻沒有,

    據此我們很難將日語音讀獨立於漢語之外成為兩個對立概念,
    各何況在台灣不管原地名是福佬發音或客家發音,
    也許跟"標準漢語"相比,日語音讀還比較接近,
    那就很難界定孰為漢式孰為日式

    舉你說的冬山Tozan對Tang-suann,
    "山"可能本來可能是個全濁音字(待查),
    因此"zan"若反而較貼近中古漢語,
    但它反而不算漢式?

    八里Pat-li對Hachiri,
    中古音可能就接近pat,
    日語照開音節習慣加上i成了pati,
    近代p-->h,t遇到i、u-->ch,
    也許據此與閩南話比較,它較不"漢式",
    但至少它還保留入聲字和陰聲韻的對立性,
    若比較戰後的"標準漢語"的八里--"Pa-li",
    "標準漢語"直接把入聲丟了造成兩個音位直接合併,
    差更遠卻沒人懷疑它算漢式

    也就是說很難把音讀排除於漢式之外

    回覆刪除
  23. 我對陳元光任漳州刺史的性質瞭解得沒那麼深,如果確實如 Lim 所說,那就是獨立政權。其他的我也都認同。

    回覆刪除
  24. 所以常常被提到的萬華不是瞜?

    版主回覆:(10/07/2010 05:51:56 AM)


    萬華在日本時代是個車站名,不是市街庄名。本文只列出市街庄名。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一府二鹿三艋舺,艋舺是台北的發源地,"萬華"兩字是漢語"艋舺"兩音的日文漢字化,說它只是車站名是不正確的,我曾在就台北市龍山區住過幾年,當地人在對談時仍習慣説"咱艋舺郎.."而不會發音"萬華郎..,此可以證明它是地名無誤. 我以為很多現今所用的地名是由此類似的轉變而來.
      當年台北市行政區合併時,曾為文希望透過某市議員建議將"萬華區"定名為"艋舺區",可惜那位議員書讀得不多,不認為這事有意義而拒絕提出,一直以為憾事.

      刪除
    2. 本文只列出市街庄名。

      刪除
  25. 花莲的丰滨乡是日式地名吗?

    版主回覆:(11/01/2010 04:15:33 AM)


    Toyohama 是個大字層級的日式地名。

    回覆刪除
  26. cloudyma@yahoo.com.tw2011年3月31日 下午5:53

    版主您的文章有一個很大的缺失:
    你說"日本地名當中,大部分採用訓讀,小部分採用音讀",事實上非常容易誤導人。
    日本地名怎麼可以以音讀與訓讀去二分呢?(不是音讀,就必然是訓讀)
    仙台大地震後很出名的"福島"是音讀還是訓讀呢?

    單獨一個日文漢字才能以二分法去區分它的發音是音讀或訓讀,若是由兩個以上的漢字所構成的詞語(包括一般的名詞、地名、人名、日本人的姓)就未必能這樣區分了。
    大多數的時候不是兩個字都是音讀,就是兩個字都是訓讀,但是也有少數的例子是前訓後音的湯桶讀(湯桶読み,yutouyomi),或是相反---前音後訓的重箱讀(重箱読み,juubakoyomi)。

    福島(fuku-shima)、福井(fuku-i)、德島(toku-shima)、福岡(fuku-oka)這四個縣名就既不是音讀,也不是訓讀,而是重箱讀;至於"北九州"(kita-kyuu-shuu)、"西東京"(nishi-tou-kyou)這兩個市則是訓-音-音,恐怕不能說是音讀、訓讀、湯桶讀、重箱讀的任何一種吧!?
    再者,也不是所有的現存日本境內地名都一律寫成漢字,也有漢字與假名並用,或者純粹用假名的阿!

    雖然您前面也提過"漢字的日語發音分為「音讀」與「訓讀」",但是"日本地名當中,大部分採用訓讀,小部分採用音讀"這句話卻容易誤導人以為"日本地名"也可以這樣二分法,所以是不是宜改為"日本地名「當中的漢字的發音」,大部分採用訓讀,小部分採用音讀"才對?

    回覆刪除
  27. cloudyma@yahoo.com.tw2011年3月31日 下午6:10

    因此,版主說的"日本的斗南是Tonami (訓讀)"這句話就不對了,它明明是重箱讀(前音後訓)。

    回覆刪除
  28. 水返腳 → 潮「汐」到此為「止」
    這大概算是意義上的翻譯。

    回覆刪除
  29. 名間實際上是日本人取台語發音的諧音找日語類似發音而來的 ,

    名間古老地名為NAMA台語的意思為泥灘地 , 而取這個NAMA地名在台灣非常多 , 如台北士林的蘭雅 , 新北市板橋的南雅 等等 , 所以日人來台之後對就用日語中漢字讀音相近的名間來
    取名....!!

    回覆刪除
    回覆
    1. 鶴佬話漢字寫成「湳仔」、「坔仔」

      刪除
  30. Noan-noan 平埔族語地名翻成鶴佬話漢字

    回覆刪除
  31. 都蘭錯誤,都蘭並不是日式地名,而是阿美族語,都蘭意思為石頭堆積或地震頻繁之意,請更正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