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流言終結者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流言終結者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3月8日 星期二

臺灣七大都市傳說之五:舊拱橋都是糯米黏的


不知從何時開始,古老的拱橋紛紛被指為「糯米橋」。包括舊山線的魚藤坪斷橋在觀光化之後,也開始盛傳是「糯米橋」。琳瑯滿目的網頁,甚至導覽人員的介紹,常說「整座橋樑以糯米砌磚而成,沒用任何鋼筋或水泥」。這類傳言的氾濫程度,足以擠身臺灣七大都市傳說之一。

2017年1月2日 星期一

戰後有多少日本人留在臺灣?

最近,《灣生回家》引發爭議,於是有人把田中實加與杜正宇發表於《歷史臺灣》的〈灣生回家:日本人的歸國與鄉愁〉寄給我評斷。看過之後,我發現這篇文章有一段內容誤導視聽。兩位作者指出:「1942年時在臺的日本平民(不含軍人)達384,847人」、「自臺灣遣返的日本人共計322,156人。……可見未返國的日本人應達數萬人。」這個計算犯了兩個明顯錯誤。


2016年8月4日 星期四

真相沒說你不知道

2015年3月,「故事」網站刊出〈台北城的風水之謎〉一文,內容夾帶許多史實錯誤。於是我寫了〈冒充冷知識的都市傳說〉指出這些史實錯誤。隨後,「故事」將那篇文章下架。我以為指正的目標已消失,也將我的文章下架。想不到,事隔一年之後,同樣的錯誤居然被印到書上發行了。昨天,我無意間在網路上看到《臺灣沒說你不知道》的試閱內容,赫然發現去年我曾指出的史實錯誤還在上面。為了抵銷錯誤資訊傳播的後果(雖然效果可能很有限),只好再寫這篇文章。而且,這次不會下架了。

2016年3月30日 星期三

臺灣七大都市傳說之四:週年慶的起點不是1895年以前就是1945年以後

今年,基隆市盛大舉辦「基隆建港130週年」紀念活動。往前數130個年頭是1886年。據說這一年,劉銘傳規劃在基隆建設現代化碼頭。維基百科甚至把這一年寫成基隆港的啟用年。究竟劉銘傳在基隆港建了什麼?啟用了什麼?讓我們來看看幾年以後,1899年的基隆港實測地圖吧。

1899年基隆港(來源:《基隆築港誌圖譜》)

2015年7月30日 星期四

臺灣七大都市傳說之三:學校以前都是亂葬崗

很多人從小就在學校聽過一些可怕的傳說,像是上廁所時有手從馬桶裡伸出來幫你擦屁股之類的。據說,學校以前不是墳場就是刑場,所以魔神仔特別多。真的是這樣嗎?

讓我這個「地理」專家來告訴你真相吧。只要你的學校地形非常平坦,九成九以前不是墓仔埔。工業化之前,土地是臺灣最重要的生產工具。我曾經估算20世紀初期臺灣的農業生產函數,發現增加1%的耕地,可以提升0.78%的產值。相較之下,增加1%的人力,只能提升0.19%的產值 [1]。由此可見,只要是平坦可耕的土地,人們一定是盡最大可能將其投入生產。在農業生產力最高的彰化平原東側 [2],人們甚至把住家蓋在山坡坡腳,也不想浪費任何可耕地。住家選址都如此惜土如金,更何況是墳墓呢?


住家寧可蓋在坡腳,也不要浪費任何可耕地(1926年員林一帶)

2015年7月17日 星期五

臺灣七大都市傳說之二:沒落市鎮都曾為了保護龍脈而拒絕鐵路經過

1908年縱貫鐵路貫通之後,新興市鎮沿著鐵路崛起;不在鐵路線上的沿海市鎮則趨於沒落[1]。從此,這些沒落市鎮開始流傳一種說法:鐵路本來是要經過我們這裡的,但是地方仕紳擔心龍脈遭到破壞,所以反對鐵路經過云云。這個傳說在鹿港、北斗、鹽水特別風行;在麻豆、土庫也有人講。不知道這樣講到底是自我安慰還是懺悔?

不過,在殖民統治之下,地方仕紳豈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只要總督府想讓鐵路經過那裡,就算是拆了你家也得經過,何況是看不見的龍脈?鐵路不經過那些市鎮,就只是總督府不打算這麼做罷了。那麼,對於鐵路怎麼走,總督府如何打算呢?



2015年7月16日 星期四

臺灣七大都市傳說之一:臺北的水溝都是瑠公圳

做為全國最有錢的水利會[1],瑠公農田水利會的主要業務早已不是管理水圳,而是收取地租、宣揚自己的歷史。他們的宣傳效果相當卓著,幾乎每個臺北市民都聽過瑠公圳。然而,大多數臺北市民是城鄉移民及其後代,不清楚水圳位置。於是很多人在臺北看到任意一條水溝就說那是瑠公圳遺跡。尤其,新生南北路底下的大排水溝屢屢搶佔媒體版面,更是從地方傳說躍升為臺灣七大都市傳說之首。


與其相信傳說,不如看看瑠公圳的地圖。這是1939年由瑠公水利組合(瑠公農田水利會前身)製作的地圖,清楚繪出水圳(幹線、支線、小給水路)與相關設施(分水門汴、排水門、制水門)的位置。

2015年6月16日 星期二

臺北州的島嶼

出處: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最近,全國高中生串連起來反對違法黑箱課綱,於是我稍微留意一下高中教科書寫些什麼。無意間,我看到「泰宇版」高中歷史教科書指出釣魚台「日治時期該列島隸屬臺北州」。這引發我的好奇心:臺北州到底管轄哪些島嶼呢?


2010年10月15日 星期五

2010年9月26日 星期日

終結幾個平埔血統論的流言 (二)


流言二:1730年,大約有60萬平埔族人歸順清國;到了1756年,臺灣人口大約是66萬人。由此可見,大多數臺灣人都是平埔族的子孫。


2010年8月17日 星期二

終結幾個平埔血統論的流言 (一)




流言一:平埔族人口在荷蘭時代就已經達到二、三十萬,到了日本時代初期卻剩下不到五萬人。由此可見,大多數平埔族都變成漢人了。

2010年7月10日 星期六

終結幾個平埔血統論的流言 (六)


流言七:臺灣有許多人稱呼母親為「姨阿」,這源自於平埔族人稱呼母親為 /ina/。


2010年6月29日 星期二

終結幾個平埔血統論的流言 (五)


流言五:日本領有臺灣時,只允許原住民選擇成為日本國民,而漢人則被歸類為「清國人」。根據1905年的人口普查,清國人只有八千多人,可見臺灣的漢人只有八千多人。至於近三百萬的本島人,通通都是原住民。


2010年6月28日 星期一

終結幾個平埔血統論的流言 (四)


流言四:一份日治初期的調查資料顯示,嘉義打猫地區的戶口大部分是「番戶」。由此可見,今日新港、溪口、大林、民雄、梅山一帶的居民,大多是平埔後裔。

2010年4月15日 星期四

對於三山國王廟的誤解



有三山國王廟的地方,是否意味當地居民就是客家人呢?這是近年來相當流行的一種看法。不過,這個看法問題甚多,值得我在這裡重新檢視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