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政治地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政治地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12月23日 星期四

如何觀察公投的議題效應

公投之後,許多評論以同意率或不同意率的縣市差異,推斷地理因素對議題的影響。例如,第20案南部不同意居多,就推斷南部民眾擔心不蓋三接會加重空污,因而反對。或者,第18案南部不同意居多,就推斷南部養豬戶較多,較能理解貿易壁壘的傷害,因而反對。也有人嘲諷北部人,明明核四對北部威脅大,怎麼會同意居多呢?

這一類推斷在方法上是有問題的。當政黨公開動員選民投下同意或不同意時,多數投票者的判斷已不是以零為基準,而是以政黨傾向(無論願不願意承認)為基準,加上對議題的態度而調整。因此,一個藍營優勢的北部縣市本來就會偏向同意,但若核四威脅使許多藍營選民不照黨的號召投,則同意率會低於藍營能動員的基本盤。換言之,同意率/不同意率的地理差異主要反映政黨版圖。至於議題的效應,反映在同意率/不同意率與政黨基本盤的差距。如果某些地區與特定議題有明顯關聯,則上述差距就會更明顯。

有些分析家以2020年政黨票衡量各地理區塊的政黨基本盤。本文採用另一種方法,將四個公投案的同意率拿來互相比較。在此,同意率的分母是選民人數,而不是有效票數。四案中,以第19案(公投綁大選)最沒有明確的地緣關係。因此,我以第19案為基準,看看其他公投案在什麼地方得到額外同意或額外不同意。

首先,觀察第17案(重啟核四)同意率減第19案同意率。顯而易見,東北角與宜蘭地區負得最多。這反映許多人在追隨國民黨提案的同時,不願意響應重啟核四。這就是核四的議題效應。效應最大的正是核四所在的貢寮區,17案同意率比19案同意率低了2.42%。換言之,至少有2.42%選民響應國民黨提出的第19案但拒絕重啟核四。實際比例更高,因為可能也有同意17案但不同意19案的人數來抵銷。假設後者占X%,則響應19案但拒絕重啟核四的人占 (2.42+X)%。此外,臺北都會區、新竹、蘭嶼,也有較多偏藍選民不願重啟核四。北部是真的有些人會怕核四。



2012年2月9日 星期四

上了面積的當 2012


上面是維基百科描繪 2012 年區域立委選舉結果的地圖。國民黨贏的選區塗上藍色,民進黨贏的選區塗上綠色。這看起來相當順理成章。不過,地圖會說話的讀者應該都知道,這樣的地圖有什麼盲點。



2011年11月20日 星期日

臺灣第一次選區劃分


75 年前的今天 (1936 年 11 月 20 日),臺灣舉行第一次州會議員選舉。這次選舉將各州劃分為若干選舉區,是臺灣史上第一次選區劃分。

2010年12月25日 星期六

兩種鄰近效應


高雄市最藍的地方在左營,應該不是新聞。不過,高雄市最綠的地方也在左營,恐怕就很少人知道了。更神奇的是,最藍的地方與最綠的地方,居然只隔一條馬路。

2010年11月13日 星期六

誰統治臺灣? 1950-2010


臺灣最主要的官僚體系:行政院及其所屬八部,究竟是由什麼地方出身的人來掌管呢?雖然每個人都懂得正經八百地說:「用人只問才能,不問出身。」沒錯,我完全不否認個人能力的重要,但現實的社會不是只有這樣而已。特別是行政院及其所屬八部的首長,既不是考試決定,也不是選舉決定,而是被任命的。那麼,什麼樣的人容易被任命為政務官,就與任命者的人脈大有關連了。不能輕忽的是,出身地正是形塑人脈的重要一環。

2010年5月8日 星期六

上了面積的當 2010


英國 2010 年大選結果出爐。從各黨席次分布圖來看,藍色的保守黨應該獲得壓倒性勝利,而紅色的工黨慘敗吧?確實,保守黨的席次超越工黨,成為國會裡的第一大黨。然而,並沒有任何一個政黨席次過半。這樣的結果,簡直難以從地圖上察覺出來。

2009年8月26日 星期三

民主的地理


一個國家有多民主呢?哪些國家的人民比較自由呢?目前,已有數十種指標被發展用來衡量各國的民主/自由程度。其中,自由之家 (Freedom House) 的政治權利分數與公民自由分數經常被引用。政治權利分數最低為 0 分,最高為 40 分。2006 年時,臺灣獲得 34 分的評價,而中國為 2 分。公民自由分數最低為 0 分,最高為 60 分。2006 年時,臺灣獲得 55 分的評價,而中國為 15 分。


2009年7月1日 星期三

未實現的分割佔領案


二次大戰終了前,同盟國曾協議戰後佔領日本的方案。按照計畫,關東、中部、近畿、琉球由美國佔領,九州、中國地方由英國佔領,北海道、東北地方由蘇聯佔領。中華民國也分了一杯羹,可單獨佔領四國地方。此外,大阪由美國與中華民國共同佔領,東京則由四個國家共同佔領。

2008年11月7日 星期五

上了面積的當 2008


這是 2008 年美國總統選舉的地圖,標示各郡 (county) 由哪一黨取得領先。紅色看起來大多了,總票數應該也比較多吧?不巧,正好相反,藍色的總票數比紅色還多。

2008年7月16日 星期三

誰支持納粹?


1930 年的德國大選,堪稱是人類歷史的轉捩點。在那之前,納粹還只是得票率 2.6% 的小黨。然而在 1930 年大選中,納粹一舉獲得 18.3% 的選票,開啟邁向最大黨之路。到了 1932 年大選,納粹進而獲得 32% 的選票,並於 1933 年奪下內閣總理寶座。

究竟是誰支持納粹?二次戰後,許多政治學者都想回答這個問題。然而直到今天,有關納粹崛起的原因仍然是眾說紛紜。納粹支持率的分布也像個萬花筒似的,到處都有地盤,看不出明顯的集中趨勢。


2008年5月13日 星期二

誰統治臺灣?1895~1945


根據「
誰統治臺灣?1950-2010」一文,我們可以發現過去國民黨政府最有權勢的是「江浙幫」,民進黨政府則用了很多出身南臺灣的政務官。現在,我們不妨再把時間往前推移到日本統治時代,看看臺灣總督由什麼地方的人來擔任。


2008年1月20日 星期日

橫切縱切大不同


2005 年板橋市長選舉,呈現典型的藍綠版圖,很適合用來說明選區劃分的奧妙。如地圖所示,板橋東北部是民進黨的地盤,南部則是國民黨的地盤。當板橋必須切成兩個選區時,橫著切、還是縱著切,結果大不相同。我們只要憑肉眼就可以看得出來:橫著切時,容易產生一籃一綠的局面;縱著切時,兩席都是國民黨佔優勢。

2008年1月15日 星期二

領不領公投票?


本次立法委員選舉,泛藍陣營再次公開呼籲支持者拒領公投票。這使得「領不領公投票」的行為本身,與政黨偏好幾乎重疊。不過,票投給誰,是秘密;領不領公投票,則有很多雙眼睛在看你。因此選民決定要不要領公投票時,除了根據自己本身的政黨偏好,可能還會把周遭人的眼光納入考慮。如此一來,臺灣此種舉世無雙的政黨競爭方式,正好成為觀察地方脈絡與個體行為如何互動的實驗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