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崙背鄉有個「猫兒干庄」(豐榮村),於是柯志明的《番頭家》與洪麗完的《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都將「猫兒干社」畫在那裡。此外,猫兒干庄的東邊有個地名叫「番社」(二崙鄉大同村),於是上述兩書順勢將那個番社當成「南社」(《番頭家》的圖)。感謝簡史朗老師提醒,這個看法應該更正了。
根據一份立於乾隆23年(1758)的〈張方高兄弟分爨同立鬮書〉,第壹鬮內含:「承買猫兒干社番番仔埔等庄」,全部範圍為:「東南以虎尾新溪為界;北由吴厝庄頭經二崙仔庄厝後,與八卦亭界毗連,再由大圳一直至七張犁面前圳溝為界;西南與徐長盛阿勸庄界毗連為界。」上圖繪出這些位於猫兒干社土地周邊的地名,以粉紅三角形標示。顯然,這片土地位於「番社」的南方。
根據同一份鬮書,第叄鬮內含:「承買南社番之德興厝界內所有歸化庄、東勢寮、瓦窰庄、聯芳庄、名山厝、興化厝、大有庄、五座厝、七張犁等庄。」其中,興化厝、大有、五塊厝(五座厝)可確認位置。上圖繪出這三個原屬南社的地名,以綠色菱形標示。
另外,根據〈海豐堡舊慣調查書〉:「屬南社蕃所管之庄名如左:雷厝庄、施厝寮庄、海口厝庄、許厝寮庄、沙崙後庄、橋頭庄、溪頂庄。」 其中,海口厝與溪頂位於新虎尾溪以南(今雲林縣臺西鄉境內),超出上圖範圍。其餘五個南社相關地名,以綠色菱形標示。
非常清楚,南社在西,猫兒干社在東。原本將猫兒干社畫在西邊的猫兒干庄、將南社畫在東邊的番社,是錯的。東邊的番社比較可能是猫兒干社。猫兒干庄則是漢人聚落,不是猫兒干社。
那麼,南社又在哪裡呢?根據1915年戶口調查,橋頭庄尚有29名熟蕃,應該就是南社的殘餘。再者,劉益昌與簡史朗的考古調查報告指出,雷厝、施厝寮、橋頭一帶有密集的遺址分布。由此可見,南社的社址可能就在雷厝、施厝寮、橋頭一帶(今麥寮鄉境內)。
更多地名考證,請參閱:
葉高華,2018,〈再論十八世紀末臺灣的四組地名〉。《歷史臺灣》16:159-16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