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自創校以來,學生主要來自臺北的情況似乎不曾改變。一份針對 1938 年臺北帝國大學學生的調查顯示,將近六成的學生來自臺北州。這個比例與七十年後臺大學生來自臺北的比例,幾乎完全相同。臺北帝國大學以「臺北」為名,可說是名實相符。
1938 年時,臺北州人口佔全臺灣人口的 19.6%,但貢獻臺北帝國大學 56.7% 的學生。由於臺北帝國大學是戰前臺灣唯一的一所大學,這是否意味當時臺北人比較容易考上大學呢?或許並不盡然如此。對於當時的中南部學生而言,既然唸大學都得離鄉背井,與其到臺北唸,還不如到日本內地唸。畢竟臺北帝國大學比起日本內地的帝國大學還是差了一截,可能留不住中南部的學生。這或許才是臺北帝國大學學生主要來自臺北的原因。同樣地,我們得看看臺北帝國大學學生的家庭背景。父兄職業是衡量學生家庭背景的指標,亦即,當父親健在時,以父親的職業為準;父親亡故時,以大哥的職業為準。顯而易見地,臺北帝國大學學生主要來自官公吏、教師、醫師、會社銀行員、商人等家庭,這些在當時都算是富貴人家。至於佔當時臺灣三分之二就業人口的農業家庭,僅貢獻臺北帝國大學 7% 學生而已。
不同的家庭,對於學部也有不同的偏好。例如,官公吏家庭特別偏好文政學部。事實上,文政學部的畢業生也大多從事官公吏。而醫師家庭則偏好讓子弟繼續從醫。這反映出大學是一種階級複製的場所。至於會社銀行員的子弟選擇理農學部的比例特別高,可能是因為當時臺灣的會社大多跟農業加工有關,例如製糖。
根據 2003 年的調查,臺大學生的父親有 27.9% 為公職人員、49.6% 為中高白領、僅 8.5% 為農人或工人。如果我們將 1938 年的官公吏與教師等同於公職人員,醫師、會社銀行員、商業、貸地業等同於中高白領,則臺北帝國大學學生的父兄有 28.8% 為公職人員、44.8% 為中高白領、僅 9.9% 為農人或工人。瞧!雖然相隔 65 年,臺大學生的家庭背景可說是一點改變都沒有。
有趣的是,1938 年的調查也將學生的日常生活習慣包含在內。例如,當時學生課餘時喜歡從事什麼運動呢?顯而易見地,網球 (庭球) 是當時最受歡迎的運動,超過三成的學生課餘時都在打網球。第二受歡迎的運動則是桌球 (卓球),算是網球的室內版。不同學部的學生,對於運動也有不同的偏好。文政學部的學生似乎特別偏好射箭 (弓道),而醫學部的學生特別偏好游泳 (水泳)、橄欖球 (ラグビー)。
根據 2003 年的調查,臺大學生的父親有 27.9% 為公職人員、49.6% 為中高白領、僅 8.5% 為農人或工人。如果我們將 1938 年的官公吏與教師等同於公職人員,醫師、會社銀行員、商業、貸地業等同於中高白領,則臺北帝國大學學生的父兄有 28.8% 為公職人員、44.8% 為中高白領、僅 9.9% 為農人或工人。瞧!雖然相隔 65 年,臺大學生的家庭背景可說是一點改變都沒有。
有趣的是,1938 年的調查也將學生的日常生活習慣包含在內。例如,當時學生課餘時喜歡從事什麼運動呢?顯而易見地,網球 (庭球) 是當時最受歡迎的運動,超過三成的學生課餘時都在打網球。第二受歡迎的運動則是桌球 (卓球),算是網球的室內版。不同學部的學生,對於運動也有不同的偏好。文政學部的學生似乎特別偏好射箭 (弓道),而醫學部的學生特別偏好游泳 (水泳)、橄欖球 (ラグビー)。
那麼,七十年前的大學生多晚睡覺呢?這份調查也提供了相關數據。整體而言,大部分學生在晚上 11-12 點之間就寢。但相對而言,文政學部的學生較早睡,理農學部的學生較晚睡。
很有趣的研究! 辛苦了
回覆刪除除了運動和睡覺時間
回覆刪除其它都沒什變化呀
沒想到1938年的帝大就有如此詳實的survey,相較之下,不知道為何如今的台大總是在調查各式各樣的"學生滿意度",活像個商業活動一樣...
回覆刪除P.S. 請問一下到哪裏可以找到這份帝大的調查報告?謝謝。
版主回覆:(01/10/2010 07:18:27 AM)
臺北帝國大學學生生徒生活調查 (昭和十三年十一月調查),臺北帝國大學學生課 (1939)
請問一下職業那邊,"貸地業"是指...?
回覆刪除版主回覆:(10/16/2009 08:40:55 AM)
地主。
可否列出現今的地區分布表(學生/當地總人口 70年前后的比較)?
回覆刪除版主回覆:(10/16/2009 08:36:03 AM)
現今的臺大學生比例,參見駱明慶的研究:
http://homepage.ntu.edu.tw/~luohm/papers/NTU.htm
挖!~這數據真奇妙!
回覆刪除這研究也很特別說~ GOOD!
很棒的分享
回覆刪除個人猜測,來自宜蘭郡、羅東郡、蘇澳郡的學生,應該只占台北州的1%吧...?
回覆刪除從這個文章可以看出日本人對於資料統計方面有多麼的重視,一國國力之強弱,在這裡就看的出來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