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3日 星期四

如何觀察公投的議題效應

公投之後,許多評論以同意率或不同意率的縣市差異,推斷地理因素對議題的影響。例如,第20案南部不同意居多,就推斷南部民眾擔心不蓋三接會加重空污,因而反對。或者,第18案南部不同意居多,就推斷南部養豬戶較多,較能理解貿易壁壘的傷害,因而反對。也有人嘲諷北部人,明明核四對北部威脅大,怎麼會同意居多呢?

這一類推斷在方法上是有問題的。當政黨公開動員選民投下同意或不同意時,多數投票者的判斷已不是以零為基準,而是以政黨傾向(無論願不願意承認)為基準,加上對議題的態度而調整。因此,一個藍營優勢的北部縣市本來就會偏向同意,但若核四威脅使許多藍營選民不照黨的號召投,則同意率會低於藍營能動員的基本盤。換言之,同意率/不同意率的地理差異主要反映政黨版圖。至於議題的效應,反映在同意率/不同意率與政黨基本盤的差距。如果某些地區與特定議題有明顯關聯,則上述差距就會更明顯。

有些分析家以2020年政黨票衡量各地理區塊的政黨基本盤。本文採用另一種方法,將四個公投案的同意率拿來互相比較。在此,同意率的分母是選民人數,而不是有效票數。四案中,以第19案(公投綁大選)最沒有明確的地緣關係。因此,我以第19案為基準,看看其他公投案在什麼地方得到額外同意或額外不同意。

首先,觀察第17案(重啟核四)同意率減第19案同意率。顯而易見,東北角與宜蘭地區負得最多。這反映許多人在追隨國民黨提案的同時,不願意響應重啟核四。這就是核四的議題效應。效應最大的正是核四所在的貢寮區,17案同意率比19案同意率低了2.42%。換言之,至少有2.42%選民響應國民黨提出的第19案但拒絕重啟核四。實際比例更高,因為可能也有同意17案但不同意19案的人數來抵銷。假設後者占X%,則響應19案但拒絕重啟核四的人占 (2.42+X)%。此外,臺北都會區、新竹、蘭嶼,也有較多偏藍選民不願重啟核四。北部是真的有些人會怕核四。



再來觀察第18案(禁美國萊豬)同意率減第19案同意率。整體來說,差異比上一張圖小。但竹科周邊顯然有較多人響應19案的同時又不敢讓18案通過。臺北、桃園、臺中等都會區似乎也有一些偏藍選民不願響應此案。反而是宜蘭、雲林、嘉義、屏東等鄉村地區,似乎有一些偏綠選民響應此案。反對此案的主要訴求是,禁止美豬將打擊臺灣的貿易。這樣的訴求似乎有打動一些都會區(尤其竹科)的「經濟藍」,雖然占比有限就是了。



下圖是第20案(遷移三接)同意率減第19案同意率。臺中火力發電場周邊以及臺北港所在的八里區,顯然有一些人害怕此案通過。這是很明確的地緣效應。竹科周邊也有一些偏藍選民不願此案通過,大概是擔心缺電影響半導體產業發展吧?





最後,感謝Jiasin Yu提供整理好的數據。

後記,我發現至少有78個投開票所將同意票與不同意票的數字弄反(名單),導致本文地圖有些鄉鎮的顏色突兀。本文以中選會為準,尚未更正數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