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8日 星期三

〈分而治之〉幕後

2013年3月,我在《臺灣文獻》刊出一篇論文,探討新高郡原住民(位於南投縣信義鄉)的集團移住。當時我在論文結尾處留下一段話:「新高郡的原住民只是臺灣原住民的一部份……並非全貌。筆者將持續探討其他族群與其他地區的案例,以期能完成整體性的分析。」


學術界有個你我心照不宣的文化:真心想做的議題不要事先張揚,以防被別人偷走點子。因此,當你看到論文指明某某議題「有待進一步研究」時,通常作者的意思是:「我做不到,你有本事你來做」。不過,我大方宣布我要做什麼,不怕別人來偷,而且說到做到了。我花了三年多的時間把五百多個高山原住民部落的歷史、地理、社會關係全盤考察過一遍。現在,布農族與泛泰雅族群(含賽德克族、太魯閣族)的部分正式發表在《臺灣史研究》。標題〈分而治之〉概括了整篇論文的主軸:日本統治者如何透過集團移住分化原住民的社會關係。


2016年8月20日 星期六

10週年紀念

轉眼間,「地圖會說話」成立10年了。開站的第一篇文章〈橫躺的地圖是一種常態〉張貼於2006年8月20日。此文的背景可回溯到2004年5月,當時杜正勝引用一幅我繪製的「換個角度看臺灣」地圖說明多重視角的重要性,竟然引起軒然大波。不識字兼無衛生的政客與特定媒體猛力抨擊杜正勝發明的地圖把臺灣弄倒了,吵了好一陣子。到了2006年,大學指考歷史科出現一幅19世紀的「橫躺」臺灣地圖。眼見那些人又要興風作浪,於是我在蘋果日報投書〈橫躺的地圖是一種常態〉。由於報紙版面有限,不能刊出完整地圖。正好那是一個部落格蓬勃發展的年代。我發現PIXNET的空間可以展示大尺寸地圖,於是開了一個部落格將那篇文章以及報紙不能刊出的完整地圖放上去。「地圖會說話」就這樣誕生了。我還記得頭幾天吸引了六十幾人次,我就很滿意了。

2016年8月4日 星期四

真相沒說你不知道

2015年3月,「故事」網站刊出〈台北城的風水之謎〉一文,內容夾帶許多史實錯誤。於是我寫了〈冒充冷知識的都市傳說〉指出這些史實錯誤。隨後,「故事」將那篇文章下架。我以為指正的目標已消失,也將我的文章下架。想不到,事隔一年之後,同樣的錯誤居然被印到書上發行了。昨天,我無意間在網路上看到《臺灣沒說你不知道》的試閱內容,赫然發現去年我曾指出的史實錯誤還在上面。為了抵銷錯誤資訊傳播的後果(雖然效果可能很有限),只好再寫這篇文章。而且,這次不會下架了。

2016年7月12日 星期二

你以為是原住民語的閩南語地名

高雄市的茂林部落原稱為瑪雅部落。茂林,一看就知道是漢人冠上去的名字。瑪雅呢?當然不會是來自馬雅文明,應該是原住民自己的稱呼吧?其實,這個部落的自稱是Terdreka,跟瑪雅一點關連都沒有。那麼,瑪雅到底是怎麼來的?

2016年4月1日 星期五

跟日本一樣就是移植過來的?

臺灣有些地名在日本也可以找到,這樣就能說這些地名是從日本移植過來的嗎?臺灣歷史博物館剛出版的《臺灣歷史地圖》,具體列出松山、板橋、關西、清水、豐原、高雄、岡山、美濃、竹田都是從日本移植而來。以前我也曾經這樣以為,但是當我對歷史下了更多工夫以後,現在反對這種反射式思考。


2016年3月30日 星期三

臺灣七大都市傳說之四:週年慶的起點不是1895年以前就是1945年以後

今年,基隆市盛大舉辦「基隆建港130週年」紀念活動。往前數130個年頭是1886年。據說這一年,劉銘傳規劃在基隆建設現代化碼頭。維基百科甚至把這一年寫成基隆港的啟用年。究竟劉銘傳在基隆港建了什麼?啟用了什麼?讓我們來看看幾年以後,1899年的基隆港實測地圖吧。

1899年基隆港(來源:《基隆築港誌圖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