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地理學界有如聖經一般的〈臺灣堡圖〉,不僅記錄19-20世紀之交的傳統地名,還以片假名為這些地名標記讀音。例如,同樣是坑,深坑的「キン」標記泉州話的/khinn/;臺中大坑的「ケン」標記漳州話的/khenn/;楊梅老坑的「ハン」標記客家話的/hang/。如果我們將這些地名發音所屬的語言變體辨識出來,不就能夠畫出19-20世紀之交臺灣的語言或方言分布嗎?於是,一個研究構想就這樣展開了。
中研院院士林南說過一個故事。當他剛拿到博士學位時,曾趁機向社會學大師 James Coleman 討教:如何寫作才不會被退稿。他心想,著作等身的 Coleman 大概有什麼訣竅吧。只見 Coleman 不發一語,轉身打開研究室裡一個超大書櫃。書櫃裡的稿件堆積如山,幾乎塞爆。林院士楞在那邊摸不著頭緒。於是 Coleman 淡定地說:「這些都是我被退稿的稿件」。
我寫過的文章也許不算少,但是被我自己退稿的構想或未成品恐怕更多。最後人們看到的都是脫穎而出的完成品,看不到那些被放棄的構想為何失敗。以前我曾在這裡寫過許多創意,由於被剽竊得很厲害,後來我學會自我保護(見〈10週年紀念〉)。不過,這個空間如果用來展示「退稿書櫃」,讓大家看看那些失敗的構想為何失敗,不必重蹈覆轍,那倒是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