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0日 星期四

臺灣七大都市傳說之三:學校以前都是亂葬崗

很多人從小就在學校聽過一些可怕的傳說,像是上廁所時有手從馬桶裡伸出來幫你擦屁股之類的。據說,學校以前不是墳場就是刑場,所以魔神仔特別多。真的是這樣嗎?

讓我這個「地理」專家來告訴你真相吧。只要你的學校地形非常平坦,九成九以前不是墓仔埔。工業化之前,土地是臺灣最重要的生產工具。我曾經估算20世紀初期臺灣的農業生產函數,發現增加1%的耕地,可以提升0.78%的產值。相較之下,增加1%的人力,只能提升0.19%的產值 [1]。由此可見,只要是平坦可耕的土地,人們一定是盡最大可能將其投入生產。在農業生產力最高的彰化平原東側 [2],人們甚至把住家蓋在山坡坡腳,也不想浪費任何可耕地。住家選址都如此惜土如金,更何況是墳墓呢?


住家寧可蓋在坡腳,也不要浪費任何可耕地(1926年員林一帶)

2015年7月17日 星期五

臺灣七大都市傳說之二:沒落市鎮都曾為了保護龍脈而拒絕鐵路經過

1908年縱貫鐵路貫通之後,新興市鎮沿著鐵路崛起;不在鐵路線上的沿海市鎮則趨於沒落[1]。從此,這些沒落市鎮開始流傳一種說法:鐵路本來是要經過我們這裡的,但是地方仕紳擔心龍脈遭到破壞,所以反對鐵路經過云云。這個傳說在鹿港、北斗、鹽水特別風行;在麻豆、土庫也有人講。不知道這樣講到底是自我安慰還是懺悔?

不過,在殖民統治之下,地方仕紳豈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只要總督府想讓鐵路經過那裡,就算是拆了你家也得經過,何況是看不見的龍脈?鐵路不經過那些市鎮,就只是總督府不打算這麼做罷了。那麼,對於鐵路怎麼走,總督府如何打算呢?



2015年7月16日 星期四

臺灣七大都市傳說之一:臺北的水溝都是瑠公圳

做為全國最有錢的水利會[1],瑠公農田水利會的主要業務早已不是管理水圳,而是收取地租、宣揚自己的歷史。他們的宣傳效果相當卓著,幾乎每個臺北市民都聽過瑠公圳。然而,大多數臺北市民是城鄉移民及其後代,不清楚水圳位置。於是很多人在臺北看到任意一條水溝就說那是瑠公圳遺跡。尤其,新生南北路底下的大排水溝屢屢搶佔媒體版面,更是從地方傳說躍升為臺灣七大都市傳說之首。


與其相信傳說,不如看看瑠公圳的地圖。這是1939年由瑠公水利組合(瑠公農田水利會前身)製作的地圖,清楚繪出水圳(幹線、支線、小給水路)與相關設施(分水門汴、排水門、制水門)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