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0日 星期四

近水樓台 (一)


1935 年,27 萬個日本人落腳臺灣,佔當時臺灣人口的 5% 左右。那麼,這些日本人來自日本的什麼地方呢?

答案一目了然:他們大多來自最靠近臺灣的九州。尤其是九州最南端的鹿兒島縣,大約每 46 人就有 1 人擁有臺灣經驗。

九州的日語自成一格。當時臺灣人所接觸的日語,很可能就是以九州日語為主。這使得當時臺灣人赴日留學時,很容易被當成九州人。另一方面,目前臺灣人學日語通常學東京腔。這又使得新一代臺灣人與老一輩臺灣人講日語時,偶爾會雞同鴨講。

為什麼九州人比較願意來臺灣呢?是氣候落差比較小?還是旅途比較短?有趣的是,幾乎雷同的劇情,在二次戰後又上演了一次。


14 則留言:

  1. 我想日本人當時應該想把台灣開發當成度假勝地吧,就像夏威夷,日本人到現在還是超愛去的。
    不過我想當時候的日本會來台灣的應該是日本的有錢人吧,而且又是離台灣近的九州人,因為那時的日本應該不富裕才對。(燒錢在軍備上)

    版主回覆:(05/04/2009 09:35:40 AM)


    "當成度假勝地" 好像與史實有很大差距。

    回覆刪除
  2. 九州在當時的日本算是很富裕的地方
    因為薩摩藩在過去日本鎖國時代
    長期保持與外國貿易 累積了很驚人的財富
    而在倒幕運動中 薩摩藩更是扮演關鍵角色
    當然近水樓台應該是原因之一啦

    就跟台灣的漢人移民以來自福建南部居多

    回覆刪除
  3. 九州人來台居多,這是一個事實,
    不過遷移的背後可能有更底層的要素等待被挖掘,不只是地緣這麼簡單的因素,
    以當時第一批招募來台的巡查來說,本籍也是以九州居多,但是原因是招募的路線是由九州往北的結果,換言之,自願遷移的背後,是誰能擁有訊息呢?

    回覆刪除
  4. 漁業應該是原因之一, 日治時代許多日本漁民冬天渡過數千公尺深的琉球海溝, 常駐在基隆和南方澳, 到魚獲豐富的釣魚台沿海 "鏢旗魚" (台語稱為丁挽), 當時台灣的漁船噸位小馬力較差, 就靠幫這些人維修來求得進步

    回覆刪除
  5. 九州與琉球是較為貧困的地方,在當年經濟實力尚低於台北州;台北文獻城中區的耆老訪談有對於當時台北市的日本社區做過完整的描述.

    回覆刪除
  6. 我對九州人超多的現象有個憶測,日本在台灣統治之初,大量採用警察部門充任基層行政單位,警察甚至出任新式學校的教師。而明治維新,陸軍掌握在長州手中,海軍與警察多半是薩摩人主導。因此,雖然台灣總督多是長州藩出身的陸軍將領,但整個行政體系卻是以薩摩相關的人居多。

    不知道這有沒有道理?

    回覆刪除
  7. 台灣人的日語是九州腔沒錯,楊照有一篇散文在講他從小在家裡長輩學到初級日文,後來他長大讀台大時去選修日文,老師是日本人,叫他起來唸課文時,老師卻笑了出來,因為楊照的日文口音是戰後日本幾乎已絕跡的九州土腔,這種土腔在日本是被嘲笑的份。有點像1970年代「台灣國語」在台北的電視台節目裡只會當做丑角及社會邊緣人。

    台灣人裡有個特例:鹿港辜家。辜顯榮終其一生日語都不流利,他的財力夠他自1896年起就請得起專任翻譯,使得他沒有機會好好學日語,他一直到1937年過世前,他與日本大官打交道,一直都帶翻譯。

    但辜顯榮有錢,他請得到日本皇室級的教師來台灣教他子女,辜振甫的日文,無論口音或用字,都是日本戰前頂級的皇室水準;這是一位跟辜振甫本人見過面的日本長輩告訴我的,他很訝異在台灣還見得到這種日本不復見的「活標本」。

    回覆刪除
  8. 要談來台日人來自日本哪裡,有一點需要注意的。那就是來台日本人到底是被強迫應召的,還是開放招募的。
    依我所知(但沒有全面性調查),
    來台的日本軍人是被強制的,沒得選擇的;
    來台的高層官員大部份也是被派任的,
    中低層官員(含警察大人、老師、教授)多是招募而來台的,簡單說是志願的;
    另有不具官方身分的日本平民(商人、齒科、醫科、資本家、技師)來台灣,這些多是志願的。
    這裡面,「志願來台」與「強迫來台」的族群,就會呈現不同的分佈。志願來台者,還會來一個再拉一個親友過來;強迫來台者,就呈現比較均勻的分佈。
    總得來說志願的還是比強迫的多,所以有地理之便的九州人呈現最多。

    回覆刪除
  9. 前面有網友提到日本警察大人充任新式學校老師,那是日本時代初期的事。
    中期以後,專業已經有分工,警察大人就專任警察,不必再碰其他的事;
    但也有例外,就是高砂族部落的「蕃社警察官」,這職位是萬能全才,可以教國語(日語),還兼做草地醫生,軍訓教官,造橋鋪路的土木技士,當然也有跟蕃社的少女談談戀愛。請看1943年轟動亞細亞的電影,サヨンの鐘的前十分鐘(1935年以前出生的台灣人一定都知道這個故事,電影、歌),有介紹「蕃社警察官」任務是什麼,他也是電影男主角:
    http://tw.youtube.com/watch?v=fL0sb6SBD-s

    回覆刪除
  10. 我跟Kaod的看法一樣

    回覆刪除
  11. 我直覺想到,北九州的門司港是當時台日航線的主要地點。
    再加上氣候適宜,所以九州人比較敢於赴台打拼。
    鹿兒島人赴台,有這樣的一段淵源,大家參考一下。
    ----
    一八九八年十一月五日,台灣總督兒玉頒布所謂匪徒刑罰令,共計七條,同日實施,而且溯及既往。當時台灣總督府已經實施了「臨時法院條例」和「保甲條例」,隨時隨地可以用臨時法院,舉行審判,而且是一審終結。

      「保甲條例」的目的,在於趕走清國國民,因深怕清國國民影響台灣人的思想,對日本統治台灣不利;同時鼓勵日本人特別是樺山的故鄉鹿兒島人移民台灣,因此令樺山時代的人事課長木下新三郎感嘆說,當時來台灣的大多是在日本國內不得志的人或失意的人。總督底下沒有很能幹的人。鹿兒島人尤其囂張,只要是鹿兒島人,不管是否人材,皆予以錄用,故他感覺很無奈和痛苦。(〈解說〉二十八頁)
    夏潮(http://www.xiachao.org.tw/?act=page&repno=585)
    ------------------

    回覆刪除
  12. 琉球人,應該和"與那國島"和"石垣島"與花蓮的頻繁貿易有關。好像當時也有台灣人嫁過去。

    回覆刪除
  13. 第一任總督樺山資紀大量啟用薩摩同鄉是為濫觴,後來這批靠同鄉關係來台發展的官員們,被後來幾任台灣總督視為台灣吏治敗壞的主因之一。

    林燿德先生寫的《1947高砂百合》小說中,安排一位低階台灣山地警察的角色中野滿之助,年輕時當過西鄉隆盛的傳令兵,目睹薩軍敗亡。後來失去尊嚴的薩摩人以台灣為代償,前來開拓新天地。雖是小說家言,倒是相當入情入理的設定。

    回覆刪除
  14. 以前中研院史語所的助理2010年10月24日 下午3:09

    因為西南戰爭的原因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