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最藍的地方在左營,應該不是新聞。不過,高雄市最綠的地方也在左營,恐怕就很少人知道了。更神奇的是,最藍的地方與最綠的地方,居然只隔一條馬路。
以下是 2010 年市長選舉時,民進黨在左營海平路以東、菜公路以南、勝利路以北的得票率:尾西里 70.75%
頂北里 66.82%
中北里 74.69%
中南里 77.00%
廟東里 77.30%
廟北里 73.94%
尾南里 73.40%
頂西里 71.58%
聖后里 74.51%
聖西里 72.89%
聖南里 67.57%
城南里 74.11%
路東里 64.92%
廍北里 75.89%
廍南里 66.32%
以下則是民進黨在左營海平路以西、菜公路以北、勝利路以南的得票率:
祥和里 12.61%
永清里 11.92%
復興里 10.62%
合群里 8.26%
明建里 13.13%
海勝里 12.05%
崇實里 24.64%
自助里 13.64%
果貿里 12.31%
果惠里 20.06%
果峰里 13.63%
究竟選民在地理上的接觸,會對投票行為帶來什麼影響?這是選舉地理學的發問。
有一種作用是「輿論鄰近效應」(consensual neighborhood effect),亦即頻繁的接觸有利於政治意見的溝通,增進共識,使選民的投票行為趨於一致。另一種相反的作用稱為「反作用鄰近效應」(reactive neighborhood effect)。頻繁的接觸,也可能不是增加共識,而是使人們察覺彼此立場的競爭態勢,結果反而激化了政治意見的分歧。
大部分實證研究都支持輿論鄰近效應。以英國為例,中產階級傾向投保守黨,而勞工階級傾向投工黨。不過,Butler and Stokes (1969) 發現住在勞工選區的中產階級只有 64% 支持保守黨,而住在中產階級選區的中產階級有 93% 支持保守黨。另一方面,住在勞工選區的勞工階級有 91% 支持工黨,而住在中產階級選區的勞工階級只有 48% 支持工黨。由此可見,住在中產階級選區的勞工階級,其投票行為變得比較像中產階級,反之亦然。
上述現象符合輿論鄰近效應的預期,不過,另一種機制並不能被排除。那就是,有能力與中產階級當鄰居的勞工階級,也許其社經條件本來就比較像中產階級,因而其投票行為也比較像中產階級。換言之,鄰近中產階級的勞工階級並非因為接觸中產階級而投保守黨,而是投保守黨的勞工階級搬去跟中產階級當鄰居。此種機制,稱為內生選擇 (endogenous selection)。後續許多研究,都試圖釐清輿論鄰近效應或內生選擇。整體而言,支持輿論鄰近效應的證據愈來愈多。不過,鮮少有研究能找到反作用鄰近效應的證據。
在臺灣,最主要的社會分歧 (social cleavage) 來自族群,而不是階級。以上述左營案例而言,深綠區由本省人社區構成,而深藍區由外省人眷村構成。這兩種社區互相緊鄰,彼此只隔一條馬路。如果輿論環境效應發揮作用的話,我們應當預期左營的本省人社區比其他條件相仿的本省人社區還藍。然而,事實正好相反。左營的本省人社區卻是全高雄最綠的。這似乎比較符合反作用鄰近效應的預期。
那麼,左營的現象有沒有可能是內生選擇造成的呢?由於左營的深綠區與深藍區都是人口外流區,除非有證據顯示外流人口是偏綠的外省人與偏藍的本省人,否則內生選擇無法解釋左營的現象。
我從來不怕好題目被別人搶去做,因為我的好題目多到做不完。朋友,有興趣投入選舉地理學研究嗎?左營就是一個千載難逢的題材。
引用文獻:Butler, David, and Donald Stokes. 1969. Political Change in Britain, 1st ed. London: Macmillan.
2006 年 12 月 24 日初稿
2010 年 12 月 25 日修訂
總覺得大溪也有這樣的情形,只是得票分布沒有那麼誇張,整個大溪是綠略大於藍,但是大溪境類的眷村
回覆刪除為數不少,但是大溪老街地區無論是投給陳水扁或是這次投給鄭文燦,得票率都是55%甚至60%起跳,眷村就相反了,不過大溪因為人口比較疏,所以泛藍和泛綠基本上生活圈比較少交集,比較好玩的是
大溪的總統蔣公紀念館,是位在深綠的地區,在深綠的地區立了非常高大的蔣介石銅像,還蠻有趣的。
其實在特定團體之中也有類似的現象。比如說老師這一族群,傳統上都認為是藍色居多,但是其中政治傾向偏綠色的人,表現出來的綠是深綠,遠比社會上一般職業的綠軍民眾更綠。
回覆刪除我覺得是因為,社會上的少數族群,會表現出更高的純度,以維持其少數的生存不被同化。
臺北市士林區陽明里第0293投票所 蘇貞昌 05 424 63.1%
回覆刪除臺北市士林區陽明里第0295投票所 蘇貞昌 05 206 37.39%
臺北市士林區聖山里第0237投票所 蘇貞昌 05 423 47.37%
臺北市士林區聖山里第0239投票所 蘇貞昌 05 259 25.32%
算是這種對立在台北市少數還能從投票所看出來的.我的看法是,外縣市與台北市在選舉地理上一個很大的差別,就是台北市的外省人擴散的程度遠超過外縣市,所以任何一個票桶都會有一定的外省選票,所以才會出現僅管台北市省籍投票的成份遠勝南部,各個票桶藍綠卻不會像其他縣市那麼極端.
另外就是隨著台北市的快速都市化,不但外省選票被打散,就算是非城鄉移民區,人口在80年代末以後也幾乎全變成以中南部人為主體,高玉樹時代那種在地人與外省人互相開給對方零頭的現象幾乎消失.我認為這就是許多有實際黨外選舉經驗但不熟悉地方生態的人(如林濁水),會在煤體上做出錯誤估計,以為民進黨在台北市的得票有隨著兩岸經貿等外在因素而降低的主因.
我會有觀察左營區蓮池潭以西的這情形,我的推論是舊城區跟眷區都是人口外流區,年輕人外流(不少搬去新左營),年輕人比較會容易改變政黨傾向,留下來年紀較長者當然不易改變了,當然高雄不少人口外流區,如哈瑪星…再來若中老年人比較會傾向表現出更高的純度,以維持其少數的生存不被同化。
回覆刪除好有趣的調查喔
回覆刪除我剛好就住在筆者說的「深綠」區隔壁福山里
我還以為那個區塊也是篇藍的哩...XD
突然想到
回覆刪除既得利益設施的存在是否會充分的影響投票率呢?
你這個研究很有趣
回覆刪除這讓我想起十幾年前兩位大學同學的對話
甲(本省人): 你家也住左營喔!
乙(外省二代): 對啊! 我住xxx路那裏, 你呢?
甲: 真的? 太巧了 我也住那附近, 不過在另一邊.
乙: 我們小時侯常跟你們那一區的人打架
甲: 喔! 我也常跟你們那一區的人打架
乙: 我跟你應該有對幹過喔!
甲: 幹 ! 真有這種事? ?
兩人相視大笑 ,假裝開始大打出手
左營舊城區是台灣人住的,眷村原來是日本人住的,單就社區規劃來看,就天差地遠。
回覆刪除我是反對用省籍來分析問題,雖然這很方便。差別主要是有被(體制)照顧的,不被(體制)照顧的。綠營的本省人投給外省籍民進黨政治人物,沒有多少心理治障礙,因為這些外省人是照顧他們的。苗栗客家選出閩南縣長,也沒有多少障礙。
日本人走後的左營舊社區,過了半個世紀還是挺破爛的,這就難怪當地居民愈來愈綠。國民黨執政,一開始藉由對地主的壓制,讓農民得利,在中南部穩定的民心,但過了半個世紀,農村與城市差距愈來愈大,也難怪中南部在民主化以後逐漸由藍翻綠了。
1. 你覺得左營舊城區破爛=沒被照顧-->所以綠,跟你覺得萬華破爛所以綠一般,我認為是倒果為因,
回覆刪除2. 地主和佃農的二份法並導向中南部由藍轉綠我認為也是倒果為因,
3. 這世界又不是只有藍綠,用藍綠看50年前?
問題就出在,你把歷史切割看,只看"光復"之後,
社會民主運動在日本時代就展開了,
當時出現左、右派之爭,
而左派與右派的民運人士其階級組成就有很大差別,
當然支持者組成亦有很大差別,
"光復"前後那一段時間左派相繼被日本與國民黨殘殺或打壓,
因此後來能出現在黨外政壇選舉的人物多半左不到哪去,
其支持者原本可能就較偏向城市中產階級與前地主階級,
而非前農村佃農階級,
也就是你所謂中南部農村偏藍的印象,
只是在於他們對"後來的黨外"並不像城市住民那麼支持,
但"後來的黨外"這些人也許根本不是他們在日本時代的社會運動所支持的對象,
而他們原本支持的對象即其政治主張被日本總督府與國民黨政府以反共之名消滅了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81%A3%E8%BE%B2%E6%B0%91%E7%B5%84%E5%90%88
所以反思你將老城區比新城區綠視做沒被照顧-->破爛-->轉綠,
會不會只是老城區日本時代就是城市居民的後人比例相對較高,
而新城區有較大量農村移民人口???
圖中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中油員工宿舍的三個里中,宏毅里竟唯一偏綠的,而另外的宏榮跟宏南兩里則是偏藍...不知是否因為宏毅里靠近後勁地區,而宏榮、宏南兩里靠近偏藍的莒光新村地區;或是三個社區中員工職位屬性的不同所導致...
回覆刪除1. 宏毅里跟另外兩個里的差別,我印象中在章英華那本古老的研究裡就有提及了.
回覆刪除2. "反對用省籍看問題"跟"省籍反應出的社會現象"根本是兩回事,8F你贊不贊成跟 投票行為有沒有省籍鴻溝完全無關.省籍投票的現象整體而言從不出在本省人的分裂投票,而是出在政治光譜的另一段.
3. 事實上,就像我在3F貼的數據多少反應出來的,當省籍投票的命題指向本省人時,討論的焦點應該是"哪些本省人省籍投票的傾向較強",如同這個blog的舊文多次指出的,那些本省人常常是所得較高的都市人,老社區的居民,非政府雇員.從此看來8f你的推測根本完全破產.你只看到老社區票桶倒向深綠,正如我在3f說過的,跟人口的分佈方式直接相關:都市老社區是都市本省人"純度"最高的地方.
ˋ4. 會認為戰前左派與戰後黨外沒有承繼,甚至拿階級作為佐證的人,不但通常家裡缺乏黨外或戰前左派的經驗,事實上也罔顧這幾年開始被紀錄的台灣左派運動史.
誰提到了"戰前左派與戰後黨外沒有承繼"?
回覆刪除我可不是這樣說的,你是不是理解錯了主題,
你這樣理解又出現一刀切的絕對二分法了,
左、右派是相對而非絕對的概念,
我文中是在比較戰前城市中產階級和農村佃農階級的支持傾向,
佃農支持的比城市住民左,
而以戰前的大正民主期和戰後相比,
相較之下戰間、戰後還能持續存在於黨外的左派不如戰前的左那麼左,
譬如說戰前的台灣工友總聯盟、台共、台灣農民組合,
這使得戰後那段時間裡城市住民看似較支持黨外運動,
(上述說的全是相對概念,請別理解成左右派二元對立),
如果你對我的家人有興趣,我四位祖父母家族都是當年的地主階級,
所以我的家人戰前參與過的是右派的社會運動,
跟台灣民眾黨那票混的,戰後也有家人在228那當下亂入了一下,
你不會真覺得階級和左右派的政治取向無關吧
宏毅跟宏南一邊一國,當地人都知道原因,這兩個里住民跟後勁
回覆刪除沒什麼關係
宏毅是中油基層藍領的宿舍,宏南是管理階層的宿舍
可以說是階級問題
之前根深綠的網友聊天,先後住過岡山、後勁的他已為二二八之後台灣人都被殺得差不多了,所以外省人比較多,看這張圖我終於懂了...
回覆刪除p.s他應該還蠻年輕的2、3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