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最主要的官僚體系:行政院及其所屬八部,究竟是由什麼地方出身的人來掌管呢?雖然每個人都懂得正經八百地說:「用人只問才能,不問出身。」沒錯,我完全不否認個人能力的重要,但現實的社會不是只有這樣而已。特別是行政院及其所屬八部的首長,既不是考試決定,也不是選舉決定,而是被任命的。那麼,什麼樣的人容易被任命為政務官,就與任命者的人脈大有關連了。不能輕忽的是,出身地正是形塑人脈的重要一環。
例如,中國在胡錦濤 (江蘇) 與溫家寶 (天津) 掌權的時代,大部分中央高幹來自於長三角與環渤海地區。至於經濟實力強大的廣東省,可是遠離權力核心、一個中央高幹都沒有呢。這張地圖涵蓋的範圍,是從 1950 年 3 月 1 日蔣介石在臺灣自行登基為總統起,所有擔任過行政院及其所屬八部首長的人 (代理不算)。有些人曾擔任過不同職位或任期,但只計算一人次。關於出身地,由籍貫與出生地共同決定。當一個人的籍貫是甲地、出生地是乙地時,則其出身地一半計入甲地、一半計入乙地。
顯而易見的,國民黨政府中最有權勢的是「江浙幫」。浙江與江蘇兩個省,便產生國民黨政府四成的行政院長與四分之一的部長。若再加上長江中下游的安徽、江西、湖南等三省,則涵蓋近四成部長。
民進黨政府的首長則多數來自嘉義以南,尤其是臺南一中的校友,勢力最為龐大,稱為「南臺幫」不算誇張。
難道國民黨執政時,江浙人比較優秀嗎?難道民進黨執政時,南臺灣人才比較多嗎?這樣子解釋,顯然缺乏說服力。更合理的看法,或許是出身地相近的人,常常擁有比較密切的人際關係。當掌權者挑選值得信任的政務官時,此種關係有時發揮了臨門一腳的作用。
2007 年 11 月 22 日初版
2010 年 11 月 14 日再版
相關閱讀:
誰統治臺灣?1895-1945
近水樓台 (二)
附錄 行政院暨八部首長出身地列表
行政院長
陳誠 浙江
俞鴻鈞 廣東
嚴家淦 江蘇
蔣經國 浙江
孫運璿 山東
俞國華 浙江
李煥 湖北
郝柏村 江蘇
連戰 臺南市、陝西
蕭萬長 嘉義市
唐飛 江蘇
張俊雄 嘉義縣
游錫堃 宜蘭縣
謝長廷 臺北市
蘇貞昌 屏東縣
劉兆玄 湖南、四川
吳敦義 南投縣
內政部長
余井塘 江蘇
黃季陸 四川
王德溥 遼寧
田炯錦 甘肅
連震東 臺南市
徐慶鐘 臺北市
林金生 嘉義縣
張豐緒 屏東縣
邱創煥 彰化縣
林洋港 南投縣
吳伯雄 桃園縣
許水德 高雄市
黃昆輝 雲林縣
林豐正 臺北縣
葉金鳳 彰化縣
黃主文 桃園縣
張博雅 嘉義市
余政憲 高雄縣
蘇嘉全 屏東縣
李逸洋 基隆市
廖了以 臺中縣
江宜樺 基隆市
外交部長
葉公超 廣東、江西
黃少谷 湖南
沈昌煥 江蘇
魏道明 江西
周書楷 湖北
蔣彥士 浙江
朱撫松 湖北
丁懋時 雲南
連戰 (前揭)
錢復 浙江
章孝嚴 廣西
胡志強 吉林、北平
程建人 江蘇
田弘茂 臺南縣
簡又新 桃園縣
陳唐山 臺南縣
黃志芳 臺南市
歐鴻鍊 桃園縣
楊進添 彰化縣
國防部長
郭寄嶠 安徽
俞大維 浙江
蔣經國 (前揭)
黄杰 湖南
陳大慶 江西
高魁元 山東
宋長志 遼寧
汪道淵 安徽
鄭為元 安徽
郝柏村 (前揭)
陳履安 浙江
孫震 山東
蔣仲苓 浙江
唐飛 (前揭)
伍世文 廣東
湯曜明 臺中縣
李傑 天津
李天羽 山東
蔡明憲 臺中市
陳肇敏 彰化縣
高華柱 山東
財政部長
嚴家淦 (前揭)
徐柏園 浙江
陳慶瑜 江蘇
俞國華 (前揭)
李國鼎 江蘇
費驊 江蘇
張繼正 四川
徐立德 河南
陸潤康 江蘇
錢純 浙江
郭婉容 臺南縣
王建煊 安徽
白培英 河北
林振國 福建
邱正雄 花蓮縣
許嘉棟 臺南縣
顏慶章 臺南縣
李庸三 臺南縣
林全 江蘇、高雄市
呂桔誠 臺南市
何志欽 嘉義市
李述德 福建、臺北市
教育部長
程天放 江西
張其昀 浙江
梅貽琦 天津
黃季陸 (前揭)
閻振興 河南
鍾皎光 廣東
羅雲平 安東
蔣彥士 (前揭)
李元簇 湖南
朱匯森 江蘇
毛高文 浙江
郭為藩 臺南市
吳京 江蘇
林清江 雲林縣
楊朝祥 臺北縣
曾志朗 高雄縣
黃榮村 彰化縣
杜正勝 高雄縣
鄭瑞城 宜蘭縣
吳清基 臺南縣
法務部長
林彬 浙江
谷鳳翔 察哈爾
鄭彥棻 廣東
查良鑑 浙江
王任遠 河北
汪道淵 (前揭)
李元簇 (前揭)
施啟揚 臺中縣
蕭天讚 嘉義縣
呂有文 四川
馬英九 湖南、香港
廖正豪 嘉義縣
城仲模 臺南縣
葉金鳳 (前揭)
陳定南 宜蘭縣
施茂林 嘉義縣
王清峰 臺南市
曾勇夫 ?
經濟部長
嚴家淦 (前揭)
鄭道儒 天津
張茲闓 廣東
尹仲容 湖南、江西
江杓 上海
楊繼曾 安徽
李國鼎 (前揭)
陶聲洋 江西
孫運璿 (前揭)
張光世 江蘇
趙耀東 江蘇
徐立德 (前揭)
李達海 遼寧
陳履安 (前揭)
蕭萬長 (前揭)
江丙坤 南投縣
王志剛 河北
林信義 臺南市
宗才怡 安徽、江蘇
林義夫 臺北市
何美玥 嘉義市
黃營杉 彰化縣
陳瑞隆 嘉義縣
尹啟銘 臺南縣
施顏祥 臺中縣
交通部長
賀衷寒 湖南
袁守謙 湖南
沈怡 浙江
孫運璿 (前揭)
張繼正 (前揭)
高玉樹 臺北市
林金生 (前揭)
連戰 (前揭)
郭南宏 臺南市
張建邦 宜蘭縣
簡又新 (前揭)
劉兆玄 (前揭)
蔡兆陽 雲林縣
林豐正 (前揭)
葉菊蘭 苗栗縣
林陵三 高雄市
郭瑤琪 花蓮縣
蔡堆 臺中市
毛治國 浙江
行政院長
陳誠 浙江
俞鴻鈞 廣東
嚴家淦 江蘇
蔣經國 浙江
孫運璿 山東
俞國華 浙江
李煥 湖北
郝柏村 江蘇
連戰 臺南市、陝西
蕭萬長 嘉義市
唐飛 江蘇
張俊雄 嘉義縣
游錫堃 宜蘭縣
謝長廷 臺北市
蘇貞昌 屏東縣
劉兆玄 湖南、四川
吳敦義 南投縣
內政部長
余井塘 江蘇
黃季陸 四川
王德溥 遼寧
田炯錦 甘肅
連震東 臺南市
徐慶鐘 臺北市
林金生 嘉義縣
張豐緒 屏東縣
邱創煥 彰化縣
林洋港 南投縣
吳伯雄 桃園縣
許水德 高雄市
黃昆輝 雲林縣
林豐正 臺北縣
葉金鳳 彰化縣
黃主文 桃園縣
張博雅 嘉義市
余政憲 高雄縣
蘇嘉全 屏東縣
李逸洋 基隆市
廖了以 臺中縣
江宜樺 基隆市
外交部長
葉公超 廣東、江西
黃少谷 湖南
沈昌煥 江蘇
魏道明 江西
周書楷 湖北
蔣彥士 浙江
朱撫松 湖北
丁懋時 雲南
連戰 (前揭)
錢復 浙江
章孝嚴 廣西
胡志強 吉林、北平
程建人 江蘇
田弘茂 臺南縣
簡又新 桃園縣
陳唐山 臺南縣
黃志芳 臺南市
歐鴻鍊 桃園縣
楊進添 彰化縣
國防部長
郭寄嶠 安徽
俞大維 浙江
蔣經國 (前揭)
黄杰 湖南
陳大慶 江西
高魁元 山東
宋長志 遼寧
汪道淵 安徽
鄭為元 安徽
郝柏村 (前揭)
陳履安 浙江
孫震 山東
蔣仲苓 浙江
唐飛 (前揭)
伍世文 廣東
湯曜明 臺中縣
李傑 天津
李天羽 山東
蔡明憲 臺中市
陳肇敏 彰化縣
高華柱 山東
財政部長
嚴家淦 (前揭)
徐柏園 浙江
陳慶瑜 江蘇
俞國華 (前揭)
李國鼎 江蘇
費驊 江蘇
張繼正 四川
徐立德 河南
陸潤康 江蘇
錢純 浙江
郭婉容 臺南縣
王建煊 安徽
白培英 河北
林振國 福建
邱正雄 花蓮縣
許嘉棟 臺南縣
顏慶章 臺南縣
李庸三 臺南縣
林全 江蘇、高雄市
呂桔誠 臺南市
何志欽 嘉義市
李述德 福建、臺北市
教育部長
程天放 江西
張其昀 浙江
梅貽琦 天津
黃季陸 (前揭)
閻振興 河南
鍾皎光 廣東
羅雲平 安東
蔣彥士 (前揭)
李元簇 湖南
朱匯森 江蘇
毛高文 浙江
郭為藩 臺南市
吳京 江蘇
林清江 雲林縣
楊朝祥 臺北縣
曾志朗 高雄縣
黃榮村 彰化縣
杜正勝 高雄縣
鄭瑞城 宜蘭縣
吳清基 臺南縣
法務部長
林彬 浙江
谷鳳翔 察哈爾
鄭彥棻 廣東
查良鑑 浙江
王任遠 河北
汪道淵 (前揭)
李元簇 (前揭)
施啟揚 臺中縣
蕭天讚 嘉義縣
呂有文 四川
馬英九 湖南、香港
廖正豪 嘉義縣
城仲模 臺南縣
葉金鳳 (前揭)
陳定南 宜蘭縣
施茂林 嘉義縣
王清峰 臺南市
曾勇夫 ?
經濟部長
嚴家淦 (前揭)
鄭道儒 天津
張茲闓 廣東
尹仲容 湖南、江西
江杓 上海
楊繼曾 安徽
李國鼎 (前揭)
陶聲洋 江西
孫運璿 (前揭)
張光世 江蘇
趙耀東 江蘇
徐立德 (前揭)
李達海 遼寧
陳履安 (前揭)
蕭萬長 (前揭)
江丙坤 南投縣
王志剛 河北
林信義 臺南市
宗才怡 安徽、江蘇
林義夫 臺北市
何美玥 嘉義市
黃營杉 彰化縣
陳瑞隆 嘉義縣
尹啟銘 臺南縣
施顏祥 臺中縣
交通部長
賀衷寒 湖南
袁守謙 湖南
沈怡 浙江
孫運璿 (前揭)
張繼正 (前揭)
高玉樹 臺北市
林金生 (前揭)
連戰 (前揭)
郭南宏 臺南市
張建邦 宜蘭縣
簡又新 (前揭)
劉兆玄 (前揭)
蔡兆陽 雲林縣
林豐正 (前揭)
葉菊蘭 苗栗縣
林陵三 高雄市
郭瑤琪 花蓮縣
蔡堆 臺中市
毛治國 浙江
嚴格講只有桃竹苗台東的閣員人數偏少。竹苗人口本來就少,桃園縣現在是人口大縣,但50年前人口比新竹縣還少。
回覆刪除行政院除了八部以外還有很多「委員會」,及政務委員,在本次統計顯然未計入。這些人雖然沒有「部長」頭銜,但也算是內閣閣員之一。
像台東陳建年(原民會主委)、范振宗(農委會主委)這些人算進去,新竹台東就不是零了。
沒錯,把範圍擴大到其他署、會時,其他縣市的閣員會變多。但同時,南臺灣的閣員也會變得更多。
回覆刪除羅雲平是我管區的,明天給你答案。
回覆刪除他是留德的土木博士,1949來成大土木系任教,後來做到成大校長,再昇任教育部長,再到中興大學校長再退休。成大,中興大學,校內都有以「雲平」為名的校舍。
羅雲平好像籍貫是北京或河北
回覆刪除他的公子羅士凱後來是成大中文系教授
現在應該退休了
我在成大上過羅士凱老師的課
講話有很重的捲舌腔
算是蠻標準的京腔國語
我對民進黨政府的那幾個台灣以外出身的官員是誰很好奇
回覆刪除所以就開始調查
江蘇那位應該是唐飛
廣東那位應該是伍世文
那兩個其他應該就是天津的李傑,與山東的李天羽(都是軍人)
接下來剩下那個安徽的
是宗才怡嗎?
可是宗才怡是1948年在南京出生
1949年應該就來台灣了,應該算是在台北市(或在台灣的任何一個地方)成長的吧
如果您提到的某官員要算到西安,宗女士是不是不應該放在安徽呢?
羅雲平是「安東省鳳城縣」
回覆刪除此省早已人間蒸發了,是最靠近北朝鮮的那鍋地方。
口音是不太準的,尤其是1949逃亡來台的中國人,若是幼年在台灣成長的,口音不會與上一代相同;例如郝龍斌跟他父親,馬英九與他父親,口音完全變異了。
又:朱撫松應是湖北。此網頁寫到襄陽樊城是他家鄉:
http://big5.huaxia.com/hb-tw/2007/00665840.html
版主回覆:(11/11/2010 03:21:30 AM)
謝謝。
如此說來羅雲平可能在滿洲國受過教育。
民進黨政府內來自大稻埕的比例應該比台南更超額喔:p
回覆刪除看了一下中國高幹籍貫分佈圖,長江三角剛好也是江浙地區,不過國民黨江浙以南居多,共產黨大多在江浙以北,江浙這幫人的權勢還真大...
回覆刪除中國國民黨政權(1928-1949),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南人政權」,由長江以南的人為主力(主要是江浙、廣東),建立一個統治全中國的政權。
回覆刪除江浙上海本來就是蔣介石1920年以前的根據地,江浙財團是蔣介石最重要的金主,重用江浙人士屬歷史之必然。此外,江蘇省(加上上海市)在20世紀初是中國人口前幾名的大省,人多本來出大官的機率就多。
中國共產黨早期主要角色的出生地:
回覆刪除毛澤東(湖南)
朱德(四川)
劉少奇(湖南)
周恩來(浙江)
鄧小平(四川)
說國民黨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南人政權」,這話是有問題的!
回覆刪除除了上述五個中共歷史的要角外,
再舉幾個次要角色,你就知道國民黨不是所謂「僅有南人政權」。
陳雲(江蘇青浦)
任弼時(湖南湘陰)
陳毅(四川樂至)
林彪(湖北黃岡)
賀龍(湖南桑植)
薄一波(山西定襄)
……除了薄一波外全是所謂「南人」。
有明一代也是南方人專政. 朱元璋是安徽人, 朝臣也來自江浙皖.
回覆刪除這種情形也頗合理: 元清統治者自北方南下, 南方較遠離政治中心, 起義造勢較為可能.
明朝不算南方勢力喔!明朝開國最大的勢力,被稱作淮西勳貴,本質上是黃淮平原的勢力。功臣們的組成以鳳陽為中心,不是傳統算南方的徽州安慶一帶,所以說明朝也是北人為主。
回覆刪除樓上分析得很細膩。
回覆刪除不過鳳陽(濠州)與其說屬於「北方」,不如從「淮南」這個地理區著手。淮南在唐代應該比較算南方,或是具有南北過渡的特性,民風剽悍,但仍是唐朝治下東南的恭順藩鎮之一。唐末五代前期的楊吳政權就是這個地區本地人成立的一個政權(核心集團為壽州人)——當然啦,吸收了很多淮西人、北人增強實力。這個地區一直到五代後期都一直是江南政權捍禦中原政權的重鎮(所謂「守江必守淮」);到了南宋與金對峙時,也是以淮為界,淮南在連年戰禍下變得殘破,但想必民風照樣強悍(不好意思對宋史不熟,這邊只能這樣掰:p),也因此在艱苦的環境能夠產生元末這批開創明朝的班底。
雖然淮南的北半邊淮河沿岸地理上屬於黃淮平原,但是基於以上的歷史淵源,我覺得我們還是可以把淮南歸給南方(沒人說「南方」一定以江為界嘛!:p)。
不過不吵上面這點也無所謂,畢竟連明朝的開國集團都還是出身於江北,更可以證明中國傳統政治及軍事力量的分布模式還是北方一面倒,遠遠跟不上經濟力量南移的速度;一直要到明初才移到淮南、到民初才移到江浙。傳統東亞大陸一直是北方外族>北方漢人>南方漢人>南方外族啊。
老共的算法不能單純用出生地和成長地計算,
回覆刪除應該使用"歷練地"也就是進入中央前的那個任職地為準會比較好,這是政治文化問題
請問這些外省籍官員的人數,跟外省籍來台的人數有無關係?會不會江浙人來台灣的比例較高呢?
回覆刪除上面討論的各位(好久以前了)首先沒有注意到中國各地教育程度差異極大的問題。明清時代想做官,是必須透過科舉考試的,而文化知識水準高的地方,考上的比率自然也高。長江三角洲一帶自唐以後就是中國最富庶繁華的地方,明清時期,進士來自江浙的人數極高,為了南北平衡,朝廷也訂定了不少的措施增加北人的錄取機會,但還是無法憾動其優勢地位,白話點就是說,你再怎麼做球放水,還是考不贏南方人啦,而且如果從人口數來看,南方人數也是遠遠的勝過北方。
回覆刪除另外,雖然中國傳統的政治中心都在北方,以免南北失衡太嚴重,但是我們要再深入一點看,是那裡的人佔朝堂文武百官的比率高呢?我想答案很清楚了。
>>>中國自胡錦濤 (江蘇) 與溫家寶 (天津) 掌權後,大部分中央高幹來自於長三角與環渤海地區。至於經濟實力強大的廣東省,可是遠離權力核心、一個中央高幹都沒有呢。
回覆刪除如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的成員算是「中央高幹」的話,那麼我將他們的籍貫臚列於下,看看是不是大部份來自「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
胡錦濤(安徽績溪)清華大學水利系
溫家寶(天津市) 北京地質學院
吳邦國(安徽肥東)清華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
賈慶林(河北泊頭)河北工學院電力系
李長春(遼寧大連)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機工程系
習近平(陝西富平)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李克強(安徽定遠)北京大學經濟學院
賀國強(湖南湘鄉)北京化工學院無機化工系
周永康(江蘇無錫)北京石油學院勘探系
來自「長三角」祇有周永康一個,來自「環渤海」的有溫家寶、賈慶林和李長春三人,來自「珠三角」的一個也沒有。
「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這三個地方經濟情況好起來祇是最近二、三十年來的事情,這個時候出生的人應該還沒有到進入中央政壇的時間。
比較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習近平(人文社會學院)和李克強(經濟學院)外,其他人都是工程師;除了李長春(哈爾濱工業大學)和賈慶林(河北工學院)外,其他人都是北京市的大學畢業的。
版主回覆:(11/27/2007 01:01:51 AM)
胡錦濤本人是在江蘇泰州出生成長的,可算入長三角。
另外,如果把淮河以南的安徽算入廣義的長三角,則吳邦國、李克強也包括在內。
中國傳統上民系是區分的很清楚的,
回覆刪除1. 江浙運用在民系或文化上應非指江蘇、浙江兩省,
而是指長江--浙江(錢塘江)一帶的北吳語人口,
民系上稱作吳越民系、吳越人、江浙人...
蔣的寧波、宋的上海(雖然祖籍是海南)也都在這個地方
2. 績溪是徽語區,徽語是新的分類,
以前被歸在吳語,也就是傳統上是吳語區,
過去因徽商而有強大徽州府認同,
而泰州、肥東、定遠是江淮官話區,
淮人認同和吳越民系(江浙人)不同,
語言也天差地遠,屬於官話系統,
所以李鴻章是"淮"軍而非"皖"軍,
民系認同>省籍認同
因此泰州未必比績溪還"長三角"
版主回覆:(11/14/2010 03:56:50 AM)
不過,長三角經濟圈並不限於吳語區。
1992年,上海、無錫、寧波、舟山、蘇州、揚州、杭州、紹興、南京、南通、常州、湖州、嘉興、鎮江等14個城市成立「長江三角洲十四城市協作辦(委)主任聯席會」。其中,南京、鎮江、揚州、南通4個城市主要是淮語區。另當時泰州仍屬於揚州市管轄。
1996年,泰州獨立為地級市,因此長三角變成15個城市。1997年,上述15個城市組成「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其中5個城市主要是淮語區。
而所謂的「泛長三角」則再加上安徽的「皖江城市帶」,包括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池州、巢湖、滁州、宣城等9個市全境和六安的2個縣。其中,除了銅陵屬於吳語區,其餘城市主要都是淮語區。
由此可見,中共第17屆中央政治局有4個常委來自「泛長三角」。
1. 我沒提到長三角是吳語區,
回覆刪除也沒說長三角經濟圈限於吳語區,
只說到長三角有不只一個民系,
這篇的主題好像是在講:
"或許是出身地相近的人,常常擁有比較密切的人際關係"
所以我只是在說:
"或許族群(民系)相近的人,也常常擁有比較密切的人際關係"
例如說出身地影響學經歷,
而學經歷過程中的人際小團體卻常常是由族群決定
2. 之所以比較泰州和績溪,
並非在說泰州是淮語區就不是長三角,
而是說:
前者離長三角中心的地理上較近,
後者離長三角中心的族群與文化上較近,
地理上的接近或族群文化上的接近未必哪個有"比較密切的人際關係"更顯著影響胡同志的任用取向
3. 雖然這點不是很重要,
但為什麼用長三角、環渤海這樣的經濟圈定義?
經濟圈跟當權者用人的關連性在哪?
版主回覆:(11/14/2010 01:28:00 PM)
>> 為什麼用長三角、環渤海這樣的經濟圈定義?
如同省或縣市,經濟圈也是一種描述地理鄰近性的單位。當長三角與環渤海兩個單位就可以描述中央政治局9個常委當中的7個時,就值得繼續探討這種單位的意義了。也許進一步研究之後,發現經濟圈只是巧合,無所謂。重要的是,前導研究總得嘗試用各種單位描述現象,尋找值得關注的焦點。
從上述的資料看,若以出身地而論,不論國共內部其實都十分紛雜,恐不能以此單純分為"南""北"集團吧?
回覆刪除若依據"中國革命"一書,國民政府的根據地主要在城市與通商口岸,無法建立農村的下層結構。而共產黨贏得勝利的原因,正在於"長征"之後有效整合了(主要是北方的)農村,並以此"包圍城市"。
江浙(上海)、廣東(廣州)、山東(青島)都是當時城市化較高的省份,安徽、湖南與南京、武漢等"老牌"國民政府首都有地緣關係,四川則是抗日時的國民黨根據地。大陸時代國民黨黨員應即有相當比例來自這些地區,1949年不過"原封不動"搬來台灣繼續小朝廷罷了吧.
此外,套句張愛玲"浮花浪蕊"中說的,中國都市市民對國共政權交替的態度呈現拉鋸,"有錢就走,沒錢就不走"。除了軍隊之外,有能力、有動機外逃的多是國民政府官員、公務員、都市資產階級,這些人也多集中上海、南京、廣州.... ,也與上述的省籍吻合。
事實上,調查這些省籍恐怕也沒有多大意義,因為不同省籍的行政院長恐怕有很大比例是廣義的"上海人",正如今天台灣官員不論出身何處,全都以台北為家。國民政府說穿了是依附1920-40年代京滬的繁榮而起,中日戰爭毀掉了這一區的工商基礎,無法動員農村的國民黨自然在歷史中出局。
r大你好 我是ptt上的courtyard
回覆刪除這是一份有趣的統計資料
不過愚見以為只算行政院長與八部首長真的只是簡單統計的性質
誠如知前網友說的行政院有許多委員會的主任委員 其實也是部長級的參與決策
當然 要是把這些主委算進去 R大你的統計就會多且複雜
那我的建議是可以加計行政院副院長 如果有資料 行政院秘書長也可以加計
再者 不應把近期的外省籍部會首長 依其祖籍劃分統計
如交通部長毛治國先生其實事中一中-成大的學歷 比起其浙江省籍
我想台中或台南 對他影響應該比較大
國防部長高華柱先生 是南投高中- 陸軍官校 比起其山東省籍
我想南投或高雄 對他影響應該比較大
近期的首長 台灣的地緣關係是無庸置疑的
版主回覆:(11/15/2010 05:24:51 AM)
籍貫是構成人際網絡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直到1992年,籍貫決定一個人通過國家考試的機率。
板主好文~個人淺見如下
回覆刪除政治網絡的形成,除了意識形態相近,出身、學歷、經歷(在政府單位部門之歷練),都是影響升遷、拔擢之因素,我認為出身及學歷雖看似只是認證的第一步,但的確是重要的一步,因為它會影響到未來的歷練部份,比如說若能因出身學歷獲得信任,擔任高官之機要,工作表現容易受到肯定,往往升遷比別人快,當上部長之機會當然相對提高了
為什麼要特別提出行政院副院長呢 因為在兩蔣時期
回覆刪除行政院正副院長一直有外省/本省搭配的不成文默契
所以行政院副院長在政壇人事地位上 仍然是舉足輕重角色
行政院秘書長的職權也不遜於部長
甚至於台灣省主席有幾位後來還直接當了副總統
所以只有行政院長+八部首長的統計
愚見以為不太能全面反應"誰在統治台灣"
版主回覆:(11/20/2010 01:00:13 PM)
大部分行政院副院長都當過部長。沒當過部長的只有下列幾位:
張厲生 河北
王雲五 廣東、上海
賴英照 宜蘭縣
吳榮義 高雄縣
蔡英文 屏東縣
邱義仁 臺南縣
朱立倫 浙江、桃園縣
把這些人加進去,會影響結論嗎?
首先還是要感謝板主對這個主題的用心
回覆刪除的確把這些擔任過行政院副院長的人加進統計 不會影響結論
在下只是覺得只算行政院長和八部部長真的不太能完全符合"誰在統治台灣"
舉例而言
李登輝總統的經歷是 政務委員-台北市長-省主席-副總統
陳水扁總統的經歷是 立法委員-台北市長
這兩位台灣領導人恰恰就是沒擔任過行政院長和八部部長
當然再把他們加進去也是不會影響結果
但這也表示政府體制內外 多多少少有政經影響力相當於部長的人士
總之地緣關係 人際網路是影響人事的重要因素是顯而易見的
板主的好文正是反映了這一事實^^
在以前國民黨長期執政時,政務委員是非常重要的職位,地位上應該還略高於部長,因為有不少部長退下來當政務委員的。在民進黨時代,政務委員就變得很小了,常常只是院長大咖一點的機要人員而已,又或者只是派系平衡下的酬庸職位。隨著時代這個位子可大可小。
回覆刪除Richter:
回覆刪除很有趣的統計整理,就借網摘到台灣好生活的歷史散步單元了:
http://www.taiwangoodlife.org/storylink/20101227/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