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曾先後學過兩種國語,這兩種國語有何共同點?
1930年,東部臺灣人(原住民居多)能說日語的比率明顯高於全島水平。都市的日語普及程度明顯高於鄉村。在臺北市、臺中市、臺南市,超過20%的臺灣人能說日語。此外,客家人似乎比福佬人更樂於學習日語。無論新竹、苗栗地區還是南部六堆地區,客庄的日語普及率通常高於福佬庄。
進一步分析臺灣人日語普及率與族群分布的相關性。首先,在日本人占比愈高的地方,臺灣人能說日語的機率也愈高(相關係數:0.519)。再者,福佬人分布與日語普及率分布呈負相關(相關係數:-0.493);其他少數族群的分布皆與日語普及率分布呈正相關。原因不外乎福佬人的語言(閩南語)已具有通用語的地位,因此福佬人學習另一種語言的動機最為薄弱。反之,少數族群為了與多數人溝通,學習其他語言的動機較為強烈。其中,「生蕃」占比與日語普及率的相關係數最高(0.402)。
同樣分析2010年華語普及率與族群認同分布的相關性。在外省人認同占比愈高的地方,華語普及率也愈高(相關係數:0.509)。再者,福佬人分布與華語分布呈負相關(-0.459),其他少數族群的分布皆與華語分布呈正相關。其中,原住民占比與華語普及率的相關係數最高(0.379)。
比較1930年與2010年,即使相隔80年、「國語」從日語換成華語,族群與語言的關連模式還是一模一樣。
詳情請參閱下列論文:
葉高華,2018,〈臺灣歷次語言普查回顧〉。《臺灣語文研究》13(2):247-273。
終於更新了,多年來偶而上來看一看,等了這麼多年,終於有新的文章!
回覆刪除現下正在拜讀葉老師的台灣歷次語言普查回顧,對於葉老師所言即便相隔80年,國語從日語變成華語,族群與語言的關連模式依然相同的分析頗為認同,唯一有點不同的是,就我生活中所見,無論是閩或客,華語普及率現在應該都是高度正相關了,在日常生活中的母語使用意識真是逐年降低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