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看高雄的都市結構。關於都市生態學的意義,以及我所使用的變數,請見〈臺北的都市結構 2000〉。
因子一可解釋 26.6% 的總變異量。其值愈高,則服務業工作人口比例愈高、高等教育程度人口比例愈高、平均所得愈高,但工業工作人口比例愈低、國小以下程度人口比例愈低、農業工作人口比例愈低。這個因子反映的是社經地位。高雄的高社經區除了前金、新興、苓雅、後驛以外,在澄清湖、西子灣亦有分布。
因子二可解釋 18.1% 的總變異量。其值愈高,則幼年人口比例愈高、住宅大於 30 坪之家戶比例愈高,但屋齡 30 年以上之家戶比例愈低、老年人口比例愈低。由此可見,這個因子反映了人口與住宅的年齡。大致上,縱貫鐵路-中山路以西的老化程度較高。因子一可解釋 26.6% 的總變異量。其值愈高,則服務業工作人口比例愈高、高等教育程度人口比例愈高、平均所得愈高,但工業工作人口比例愈低、國小以下程度人口比例愈低、農業工作人口比例愈低。這個因子反映的是社經地位。高雄的高社經區除了前金、新興、苓雅、後驛以外,在澄清湖、西子灣亦有分布。
因子三可解釋 14.9% 的總變異量。其值愈高,則外省人比例愈高,但民進黨得票率愈低。顯而易見,這個因子反映了族群與政治。高雄與世界上多數的城市一樣,少數族群也被隔離在特定的飛地中。高雄的眷村位於左營與鳳山。同時,這些地區的民進黨得票率則明顯偏低。
因子四可解釋 13.5% 的總變異量。其值愈高,則屋齡未滿 5 年之家戶比例愈高、5 年內曾遷徙人口比例愈高、住宅為六樓以上大廈之家戶比例愈高。這個因子反映的是社區新舊程度。高雄的新社區主要集中在左營區東部。
延伸閱讀:章英華 (1995) 臺灣都市的內部結構:社會生態的與歷史的探討。臺北:巨流。
謝謝您的分享。好奇問問,您有做台南的嗎?
回覆刪除另外,昨天才看了您的台中資料的分享,不過,第一段倒是讓我思考蠻久的。我的觀點和您的不太一樣。
也許如您所說,這樣的單純的空間分析結果在期刊論文上,未必能投其所好。
然而,這樣的空間分析,某種程度也是基本資料的呈現,而且也是需要有經驗及有統計技術的人才做得到。
這樣的資料不僅僅對著眼於人口、高樓數量的人有用,也對於關心在地發展的人能更瞭解地方。
而像我,從都市規劃的角度出發,這樣的分析,便是很基本的基礎資料;然而,除了很久以前章應華做過類似的,便沒印象看到了。
您這樣的新資料提供,我認為某種程度是很有教育意義的。
另外,關於學術這條路,我也覺得這些圖,不是沒有學術價值(雖然現在被量化評鑑的指標就是發表等)
若有機會將1990(雖然章做過),以及兩年後2010的圖像拼湊起來
某種程度可以輔佐解釋台灣面臨這一波產業外移,以及產業再結構,以及新公共建設投資(捷運、快速道路等)的過程中
各大都市空間是否產生立即的結構性變化
如果沒有這些圖,這些都市空間結構的變化以及不變化,也都沒有討論的依據了,不是嗎...
最後,再謝謝您的分享(雖然還是很想看到台南的,哈)...
有興趣可以看看這篇
回覆刪除高雄市都市計畫圖(2001)
http://gemvg.com/archives/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