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7日 星期二

終結幾個平埔血統論的流言 (一)




流言一:平埔族人口在荷蘭時代就已經達到二、三十萬,到了日本時代初期卻剩下不到五萬人。由此可見,大多數平埔族都變成漢人了。


二、三十萬這個數字不知道是如何生出來的。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 (VOC) 曾在臺灣留下六次全島性的原住民戶口表 [1],分別顯示:

1647 年:62,849 人
1648 年:63,861 人
1650 年:68,657 人
1654 年:43,519 人
1655 年:39,223 人
1656 年:31,191 人

有人說,VOC 的統治只及於臺灣南部,不可能調查全島性的戶口。事實上,VOC 在臺灣設立的四個地方集會區 (Landdagh),幾乎已涵蓋全島平地。其中,北部集會區管轄今日臺南以北、大甲溪以南的部落;南部集會區管轄今日臺南以南的部落;淡水集會區管轄大甲溪以北的部落;東部集會區管轄臺灣東部的部落。VOC 在四個地方集會區皆定期調查戶口 [2]。雖然東部集會區的戶口資料不確實,但日後所謂平埔族的原居地並不在東部,故不受影響。

1654 年以後,VOC 對於臺灣北部、中央山脈南段的部落逐漸失去控制能力,導致統計的人口減少。1650 年是 VOC 在臺灣的顛峰期,不但控制絕大部分日後所謂平埔族部落,還控制排灣族、鄒族、卑南族、阿美族的許多部落。換言之,68,657 人並非全是日後所謂平埔族人口。我將排灣族、鄒族、卑南族、阿美族的部落扣除之後,得到 46,141 的數字 [3],這才是日後所謂平埔族的人口。

一個潛在問題是,VOC 在臺灣西部平地的戶口調查會不會有漏網之魚?我們必須承認這種可能性存在。不過,若要修正 VOC 戶口表的數字,必須針對戶口表當中漏掉哪些部落提出嚴謹的考證,而不是信口開河把數字灌到二、三十萬。

255 年之後,日本人在臺灣舉辦東亞最早的人口普查。根據這次人口普查,1905 年「熟蕃」(平埔族) 共有 46,432 人 [4]。從 46,141 到 46,432,平埔族人口確實停滯不前,但沒有大規模流失的情形。

那麼,1650 年與 1905 年之間的情況如何?雖然清國對於原住民戶口缺乏可靠的統計,但對於原住民部落的數量可是毫不含糊。成書於 1745 年的《重修臺灣府志》列出歸順清國的 287 個原住民部落,其中 87 個為熟番部落。當時,「蛤仔難 30 社」仍為生番。[5] 如果我們將 19 世紀以後被視為熟番的這 30 個部落也計入,則日後所謂平埔族部落有 117 個。

1847年,丁紹儀來臺灣擔任官員幕僚,後來將其所見所聞記載成《東瀛識略》。根據他的記載:

「綜計全臺熟番一百二十八社,歸化番二百三十七社,未化野番可知者八十九社。……今每社男婦少者二、三十名,多則百餘名、二三百名,最多至四百餘名。」[6]

其中,熟番就是日後的平埔族。顯然,18-19世紀的平埔族部落一直不超過 200 個。以這麼多的部落要支撐起數十萬人口,平均每個部落必須達到數千人。然而,無論是 17 世紀的 VOC 戶口表還是清代的《東瀛識略》,都記載平埔族部落的平均規模為 200 人左右。

整體而言,1650-1905 年期間平埔族人口幾乎沒有改變。更進一步來看,有些地方的平埔族人口流失較為嚴重,有些地方則不減反增。因此,下面我將分區比較 1650 年與 1905 年的人口。


(一) 西拉雅地域

在 1650 年的戶口表當中,西拉雅本族的 Sinckan (新港社)、Backaloangh (目加溜灣社)、Tavakangh (大目降社)、Soulangh (蕭壠社)、Mattauw (麻豆社) 計 5,954 人;大武壠社群 (四社熟番) 計 1,092 人;馬卡道支族 (鳳山八社) 計 11,986 人;以上總計 19,032 人。

泛西拉雅人的傳統領域位於 1905 年的臺南廳、鹽水港廳、阿緱廳範圍內。由於漢人侵佔其傳統領域,部分泛西拉雅人向蕃薯寮廳、恆春廳,以及臺東廳璞石閣支廳的範圍遷徙 [7]。根據 1905 年的人口普查,上述六廳、一支廳的「熟蕃」總計 31,600 人。

從 19,032 人到 31,600 人,泛西拉雅的人口明顯增加,年增率達到千分之二。這也顯示,泛西拉雅人向內山、後山的遷徙,確實幫助他們維繫部族的生命力。


(二) 嘉南地域

在 1650 年的戶口表當中,魯羅阿社群計 2,850 人。他們的傳統領域位於 1905 年的嘉義廳、斗六廳範圍內。根據 1905 年的人口普查,上述二廳的「熟蕃」只有 163 人。相較於泛西拉雅人,魯羅阿社群不愧是「流離失所」。


(三) 中部地域

在 1650 年的戶口表當中,阿里坤社群計 1,090 人;巴布薩族計 3,171 人;拍宰海族計 1,649 人;拍瀑拉族計 454 人;以上總計 6,364 人。

根據 1905 年的人口普查,臺中廳、彰化廳、南投廳的的「熟蕃」總計 5,376 人。由此可見,中部地區的平埔族人口有輕微的流失情形 [8]。


(四) 道卡斯地域

在 1650 年的戶口表當中,道卡斯族計 2,935 人。他們的傳統領域位於 1905 年的新竹廳、苗栗廳範圍內。根據 1905 年的人口普查,上述二廳的「熟蕃」總計 2,910 人。此外,部分道卡斯人曾遷徙至南投廳的埔里盆地。如此看來,道卡斯族的人口大致維持平盤局面。(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道卡斯人後來可能形成賽夏族 [9]。)


(五) 凱達格蘭地域

在 1650 年的戶口表當中,凱達格蘭族計 5,290 人。他們的傳統領域位於 1905 年的臺北廳、基隆廳、桃園廳範圍內。根據 1905 年的人口普查,上述三廳加上深坑廳的「熟蕃」只有 1,561 人。顯而易見地,凱達格蘭族的人口流失非常嚴重。


(六) 噶瑪蘭地域

在 1650 年的戶口表當中,噶瑪蘭族計 9,670 人。而 1905 年的人口普查則顯示,宜蘭廳的「熟蕃」剩下 2,726 人。不過,噶瑪蘭人曾集體向花東地區遷徙。若再加上臺東廳花蓮港支廳、成廣澳支廳的「熟蕃」人口,則有 4,779 人。即便如此,噶瑪蘭族的人口流失仍然很明顯 [10]。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到幾個簡單的結論。

(1) 泛西拉雅族的人口不但沒有流失,還以千分之二的年增率持續增加。

(2) 除了泛西拉雅族以外,其餘平埔族群或多或少都有人口流失的情形。其中,又以魯羅阿社群、凱達格蘭族、噶瑪蘭族的人口流失最為嚴重。

(3) 即便如此,平埔族的人口流失規模是數以千計,而不是像流言說的數以十萬計


(2010 年 6 月 17 日初稿,2010 年 8 月 18 日第一次修訂,2012 年 4 月 30 日第二次修訂,2016 年 2 月 1 日第三次修訂)

註釋:
[1] 中村孝志,〈荷蘭時代的台灣番社戶口表〉,收於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翁佳音、許賢瑤編,《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下卷 社會‧文化》。臺北:稻鄉,2001。頁1-38。
[2] 中村孝志,〈村落戶口調查所見的荷蘭之台灣原住民族統治〉,收於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翁佳音、許賢瑤編,《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下卷 社會‧文化》。臺北:稻鄉,2001。頁39-55。
[3] John Shepherd 計算的數字為 47,963 人,張耀錡計算的數字為 48,084人。差異為:兩人皆將龜崙人1,682人歸入凱達格蘭族,但最新研究顯示龜崙人可能是泰雅族的一支。其次,兩人皆將 Lasaer 計入,但這個部落的位置無法確認,所以我沒有計入。此外,張耀錡又將 Voungo Voungor 計入,但 Shepherd 與我皆未計入。參見:John Shepherd (1993)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張耀錡,《臺灣平埔族社名研究》,臺北:南天書局,2003。簡宏毅,〈從 Lamcam 到南崁:荷治到清初南崁地區村社歷史連續性之重建〉,《臺灣史研究》,19(1): 1-28。
[4] 詹素娟,〈臺灣平埔族的身分認定與變遷(1895-1960)──以戶口制度與國勢調查的「種族」分類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2(2): 121-166。
[5]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05種。頁69-72。

[6] 丁紹儀,《東瀛識略》,臺灣文獻叢刊第2種。頁70。
[7] 關於平埔族向後山遷徙的過程,可參考:潘繼道,《清代臺灣後山平埔族移民之研究》,臺北:稻鄉,2001。
[8] 關於中部平埔族人口流失情形,可參考:洪麗完,《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臺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1700-1900)》,臺北:聯經,2009。特別是第四章第三節。
[9]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註,《平埔族調查旅行 伊能嘉矩〈台灣通信〉選集》。臺北:遠流,1996。頁262-263。
[10] 關於噶瑪蘭族人口流失的情形,可參考:詹素娟、張素玢,《臺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 (北)》,中興新村: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終結幾個平埔血統論的流言 (二)
終結幾個平埔血統論的流言 (三)
終結幾個平埔血統論的流言 (四)
終結幾個平埔血統論的流言 (五)

48 則留言:

  1. 原來是這樣啊,我還以為自己可能有平埔族血統咧!好文章

    回覆刪除
    回覆
    1. 流失者在兩百多年內如果不是因為戰爭而死亡,就是與他族通婚或同化。以前的人生育是一次就數胎,人口會無事就遞減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以南部三族來說,西拉雅與殖民者關係最好,就算人口提升也是他們在升,馬卡道跟大武壟土地都是被搶好玩嗎。東遷人口一樣會增加,但過跟難民一樣的生活還要被東部族群拿刀架脖子,咦動過程說不定人口還是遞減的咧(乾脆留原地被漢人同化。

      刪除
    2. 不過文化認同是真的最重要,現在比較大的問題是很多有熟註記的平埔族不敢承認自己是原住民族,有些只剩族譜有寫,他自己壓根不知道,法定原住民族呢?很多每到選舉就國民黨萬歲,我們是炎黃子孫(教科書沒寫你們是南島語系的嗎?

      刪除
    3. 你们一直有一种观点好像人口是一直增长的,不是每一个族群生育率都很高,也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有后代,如果有兴趣研究族谱的人就知道这些,原住民为什么人口一直不能增长,一个很大的原因古代的生存比汉人低很多,我发现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满人虽然是统治阶级 不过小孩人口存活要比汉人低,如果满人小孩有汉人的存活率,现在中国最少有1亿满人

      刪除
    4. 滿人在中國統治兩百多年,已經腐化,在辛刻革命時,大量改祖換姓,以免被屠殺。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這件事能得到精確的記錄(已不可能),滿人在中國的確應該有上億。

      刪除
  2. to ethantw:

    版主是在說流言一不成立,
    也就是平埔族沒有大規模的人口流失,
    也就是漢人裡沒有大量來自平埔的黑數,
    那不代表您沒有平埔族血統阿,

    如果你的血緣中父母親那輩有一枚平埔,你是1/2
    祖父母輩有一枚是1/4,曾祖父母輩有一枚是1/8
    再往上推是1/16,1/32,1/64.......

    而多數Holo、Hakka來台都5-10代了,
    因此混有一兩個平埔先祖也不奇怪,
    但,這又如何?
    咖啡1/8 糖還辨認得出來嗎?

    正如版主所言,
    那些血統切割論者往往大肆渲染"有"這一點,
    他們還有一些奇怪的假設例如:
    "來台的都是羅漢腳"、"黑水溝九死一生"、"水土不服大都死了"、"賺了錢就回原鄉了".......
    這些人與他們最痛恨的炎黃子孫論者,真是哥倆好,一對寶

    族群或國家認同應是看自身認同為何而非血緣

    回覆刪除
    回覆
    1. 若真能證明台灣人多半具有原住民血統,至少可以告訴中國人,台灣與中國人不是同源同種,至少中國要統治台灣少了一分借口

      刪除
    2. 老師你好,我最近都在東部協助族系譜建構,我看到您的資料後
      ,我的想法是這樣,所謂流失應該就是原漢通婚的後續效應,原
      漢通婚後即便是1905年的族系譜,仍然可以看到認同被扭轉的現
      象,即通婚者後代一律採福或廣的登記。已廣為例大多是屏東內
      埔地區較嚴重,而以福來說則是旗山、荖濃地區的移民,先不論
      血統,文化意識上確實也已經深受福廣移民所影響,即便日治初
      期仍維持招婚的習俗,但父姓繼承在清末已經幾乎取代了原本的
      母姓繼承。而我的研究是關於西拉雅群,西拉雅群數百年來人口
      流失也嚴重,但數據上卻呈現了不增不減的狀態,所以我推想,
      北部或西部原住民的人口流失其實應該是遠遠勝過南部,以目前
      的族群發聲還看,確實還有聲量的平埔族群僅剩西拉雅群、道卡
      斯還有中部的巴則海社群了,北部的凱達格蘭與噶瑪蘭隱藏人口
      雖很多,但文化流失較嚴重,似乎真的一點聲音都沒有,即便去
      年某個阿美族的怪團體在凱達格蘭舉辦北投巫師大法會那種似不
      像的活動,也不見凱達格蘭人出來抗議。

      刪除
  3. 謝謝,不管我有沒有平埔族的血統,我都希望看到如此中懇的論述。

    回覆刪除
  4. 這篇真的太認真了,推阿

    回覆刪除
  5. 扯平埔族血緣論扯最大聲的,就是自任台灣國臨時政府召集人的沈建德,但他這套理論實在是好笑到極點,內容整個荒謬到不行,偏偏他老兄還是宣揚得很高興,三不五時就投稿自由時報騙稿費,以他這麼好笑的論點,大概也只有自由能讓他發表了。

    雖然沈建德這一套,即使不學無術如小弟我光用國中生的常識都可以指出他一大堆破綻,但還是很高興台長能用學術方式來反駁,小弟我就不自曝其短,慢慢靜待台長後續大作了。

    回覆刪除
  6. 學界也不是全無回應:
    <<平埔族群血源與台灣國族原生認同—理論、實務、與倫理>>
    http://www.hi-on.org.tw/ad/20080827_a_1.doc
    針對林媽利等人的估算所作的批評,指出台灣漢人大部分的血統來自長江以南漢人,而跟高山族原住民無多大重疊。

    回覆刪除
    回覆
    1. 從郁永河遊記和西班牙人的文獻,台灣人種有膚色相較比較白的百越人種,和馬來人種。凱達格蘭人和諸羅到半線的人都可能是百越人。而這些人的基因外貌,應該都和被漢化的閩粵人差不多,一遭漢化,是很難看出來的。
      還有版主的分析純於數字記錄,並無關於賜姓等證據的撤論,結論似乎說得太快了。

      刪除
  7. 支持台長這篇論述有許多證據的文章,我們可以大方承認自己是漢人,但不代表我們跟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同一個國家

    回覆刪除
  8. 感謝版大寫的通俗文章!

    回覆刪除
  9. 感謝版主提供這麼多資料
    不過我有個疑問,一般人口成長是以人口數加出生與遷入減死亡與遷出來計算,但是在這個例子,如果要計算平埔族的人口數,應該是要加出生減死亡與漢化,但是這方面的資料看來不全,許多鄉野調查時發現的平埔族也是自認為漢人。漢化的比例看來只有透過DNA等科學方式才能統計出來吧。

    版主回覆:(07/23/2010 09:41:15 AM)


    1) 計算人口成長不需要用到出生、死亡、遷移的數據。只有當分解人口成長的組成時,才需要。

    2) >> 許多鄉野調查時發現的平埔族也是自認為漢人
    要注意是什麼時間點。18-19 世紀?20 世紀初?還是現在?

    3) 漢化是語言、文化的同化,與 DNA 無關。漢化並不等於被當成漢人甚至與漢人通婚。請見:http://richter.pixnet.net/blog/post/26408696

    回覆刪除
    回覆
    1. 百越人的基因相似,他們沒有比較越南和閩粵人,不然我也推論應該差不多。

      刪除
  10. 請問(六) .....計 9670 人 ....部份是否為誤植為凱達格蘭族?

    版主回覆:(06/20/2010 09:10:13 AM)


    謝謝,是誤植。已更正。

    回覆刪除
  11. 最近本人在網路上看到另一說法,來自文獻會台灣通志卷8同冑志第3冊第60頁:「為表示歸附,曾於乾隆23年(1758)令歸附平埔族薙髮結辮並實施賜姓政策,亦令改用漢名」。
    被賜姓人口:乾隆42年839,803人(鐘音奏摺),乾隆48年增為916,863人(雅德奏摺)。
    請問閣下過目否??小弟不才找不到其它相關當年賜姓人口資料,想請問閣下是否有其它資料?

    版主回覆:(07/02/2010 10:01:58 PM)


    1) 平埔族人改用漢名,所以使用漢名的人就是平埔族?如果這種邏輯說得通的話,那麼由於泰雅族人徐若瑄使用漢名,所以其他使用漢名的人也是泰雅族?

    2) 鐘音奏摺與雅德奏摺都是福建巡撫例行性稟報福建省戶口,跟賜姓一點關係都沒有。製造這種流言的人大概是園藝專家,擅長移花接木。

    回覆刪除
    回覆
    1. 平埔族人改用漢名,所以使用漢名的人就是平埔族?
      泰雅族人徐若瑄使用漢名,所以其他使用漢名的人也是泰雅族?>>您是強詞奪理了。這可以說明地契中的漢名不見得是漢族,例如大陸已經證明藍廷珍藍鼎元是明中葉漢化的畬族一樣。

      刪除
  12. 依上文255 年之後,日本人在臺灣舉辦全東亞最早的人口普查。根據這次人口普查,1905 年「熟蕃」(平埔族) 共有 46432 人 [5]。從 47823 到 46432,平埔族人口確實停滯不前,但沒有大規模流失的情形。

    255年人口停滯不前?人開始計畫生育之前全世界人口都在增加 獨平埔族不會增加?豈不怪哉!就連苦難的20世紀 中國人口在100年間尚且增加約4倍 255年 人口應該增加20倍才對呀 怎麼沒有大規模流失?您的論點好像平埔族是現代人會節育一樣


    版主回覆:(08/29/2010 11:28:35 AM)


    1) 在工業革命以前的大多數時間,世界人口是沒有成長的。人口快速增加是20世紀以後的事情。請參考下圖:http://www.theglobaleducationproject.org/earth/images/final-images/g-pop-growth-chart-map-sm.gif。

    2) 平埔族確實有節育的習俗。根據荷蘭牧師干治士於1628年撰寫的報告,平埔婦女37歲以後才准生小孩,若37歲以前懷孕必須墮胎。

    回覆刪除
    回覆
    1. 福爾摩沙簡報是為了要跟東印度公司討奧援的,裡面連傳道16個月就有一百二十人願意聽他講道都有...還說原住民有類似希臘羅馬的民主體制(明明就是酋長最大),很多是他自編美化的故事 目的是要召喚其他牧師不遠千里來傳道 以及討奧援的 不見得是科學統計 寫遊記比寫報道更能吸引歐洲人 最好是充滿想像的異域(符合大航海時代吸引的冒險者) 真正的實況反而是被東印度公司列為商業機密(比如有瘧疾 需進口藥物來賣就是商業機密)

      刪除
    2. 張燮(1617)東西洋考,很早以前,台灣就有蕃薯了,而根據中國的研究,中國因為蕃薯傳至中國才開始人口上億。而台灣本就多蕃薯的地方,不會因為又有蕃薯,又有所謂的漢人先進農業技術,反倒幾百年人口不增。

      刪除
  13. http://en.wikipedia.org/wiki/Dutch_Formosa

    不知道版主能不能解釋這裏的數據
    (發現和你的的數據有蠻有差別)

    版主回覆:(04/09/2012 09:17:00 AM)


    你指的是這一句吧:"Estimates of the total numbers of aborigines in Taiwan are difficult to come by, but one commentator suggests that there were 150,000 over the entire island during the Dutch era."

    1) 誰是"one commentator"?出處?

    2) 全島 15 萬的估計,還算合理。VOC 戶口表雖已掌握大多數平地原住民,但對於山地原住民的掌握非常有限。根據 1905 年的調查,山地原住民的人口大約為平埔族的 2.4 倍。而 1650 年時平埔族人口將近 5 萬,若山地原住民的人口也是其 2.4 倍,那麼全島差不多就是 15 萬。

    回覆刪除
  14. "根據 1905 年的調查,山地原住民的人口大約為平埔族的 2.4 倍。而 1650 年時平埔族人口將近 5 萬,若山地原住民的人口也是其 2.4 倍,那麼全島差不多就是 15 萬。"

    版主您好,在下學疏才淺,對於您這段說明有些疑惑想要請教。
    1905 年的平地開發程度應該遠超過 1650 年,而高山的農業環境也理應遠不如平地來的好。我的假設是,在荷蘭人或是漢人尚未全面性開發台灣的時候,平埔族的人數應該超過山地原住民不少才對;如果這個假設沒錯的話,1650 年的山地原住民就應該不會"也"是平埔族的 2.4 倍。
    謝謝指教!

    版主回覆:(09/28/2010 08:02:59 AM)


    如果 1650 年時山地原住民人口不到平埔族的 2.4 倍,那麼全臺灣原住民人口只會比 15 萬的估計更少。

    記住,47823 這個數字是調查結果,而 15 萬這個數字是猜的。我們只能由前者推論後者合不合理,不能由後者推論前者合不合理。

    回覆刪除
  15. 首先先感謝版主的回應
    另外先沒說清楚問題先說報歉,個人主要的問題在這一段
    They lived in villages with populations ranging from a couple of hundred up to around 2,000 people for the biggest towns
    和版主的這個說法正好有所回應

    以這麼多的部落要支撐起三十萬人口,平均每個部落必須擁有兩千人左右。這在農業經濟時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剛好文中講的正好是有多至二千人的城鎮
    所以才請版主說明
    雖然不是每個部落都有兩千人規模,但它並非像版主講的是不可能的事


    回覆刪除
  16. 原文如下:
    "綜計全臺熟番一百二十八社,歸化番二百三十七社,未化野番可知者八十九社。明何喬遠閩書言:「社或千人,或五、六百人」。今每社男婦少者二、三十名,多則百餘名、二三百名,最多至四百餘名,無不另分新社者。"

    您的計算方式很有問題,對原文過度曲解!
    1. 原來 = 社或千人,或五、六百人
    2. 今每社 ... 無不另分新社者。

    版主回覆:(09/29/2010 08:15:11 AM)


    1) 何喬遠從來沒來過臺灣,「社或千人,或五、六百人」抄自《東番記》。

    2) 根據 VOC 的戶口調查,17 世紀中葉時平均每個部落 200 人左右。其中,只有西拉雅的 8 個部落達到千人規模。由此可見,《東番記》作者遇到的可能是西拉雅部落。

    3) 「無不另分新社者」,所以 128 社是低估沒錯。但根據日本人的調查,20 世紀初平埔族共有 260 個部落。所以 19 世紀中葉時,實際部落數量最多是 128 的兩倍。

    4) 無論是 17 世紀中葉 VOC 的調查,還是 20 世紀初日本人的調查,平均每個部落都是 200 人左右。我用平均每個部落 400 人來估計 19 世紀中葉的人口,高估兩倍,正好抵銷低估兩倍的部落數量。因此,五萬人的估計雖不中亦不遠矣。

    回覆刪除
    回覆
    1. 許良彬奏摺乾隆21年(1756):台灣歸附有兩三萬社,每社200,大約60萬平埔。但當記錄數字時為何那麼少?因為這記錄是要交稅的,文章沒有討論避丁稅離家之平埔流民。按李政隆的新台灣史,這稅是中國一般地區十倍以上,江浙三倍左右。乾隆23年(1758)臺灣道楊景素諭令,平埔各族薙髮同時賜姓。版主的文章幾乎不討這些方面的證據,很是可惜。

      刪除
  17. 版主您好
    這麼用心的考究令人佩服
    請借小弟分享一系列關於台灣血統的文章於http://www.facebook.com/#!/shyeh

    另有二問題版主的系列文章好像沒有提到。
    平譜血統論者為論述清領時期漢人無法久居台灣,對"渡台禁令"及"台灣乃瘴癘之地"(大話新聞內容)著墨很多,渡台者稀、沒有平埔的本土基因不易適應台灣的環境等等。建議版主可以多加兩篇。

    回覆刪除
  18. 其實平埔論還有一個很大的破綻
    就是"裹小腳"這個習俗

    基本上古代只有漢人女性會裹小腳
    非漢族是沒這個習俗的,
    例如滿族就是不裹的,(有例外,但畢竟是極少數的個人行為)

    如果今日台灣的本省人其實都是平埔族被賜漢姓
    那古時台灣女性裹小腳的習俗哪來的?

    難不成私塾老師還兼去每個人家裡幫小女孩裹小腳不成?

    回覆刪除
  19. 我是從事平埔原住民運動10多年的西拉雅族人,長期被「臺灣人大都是平埔族」給困擾,在我的部落西拉雅族的吉貝耍,與鄰近福佬村落有非常清楚的族群邊界,不單單是文化、體質外貌而已,早期約民國50年代前,幾乎福佬人都不跟我們有所婚嫁往來,我曾經做過部落的信仰、認同家戶調查,在日治時期的戶籍資料顯示,吉貝耍的「族內婚」高達82%。
    感謝版主用詳細資料、通俗語言讓台灣人正視自己族群身分,身為西拉雅正名運動的領導,實在厭煩利用平埔原住民族來進行與大陸的切割,這些人真的太對不起平埔原住民族了!
    再次感謝版主的用心!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不要小看漢人文化中的非我族岐視,與剛剛被漢化的番人的自尊心。住你旁邊的也有可能是平埔族,和你不一樣的漢化百越人。

      刪除
  20. 你所提供的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VOC 的原住民人數並不是當時台灣全部原住民的人數,而是投降VOC受它所管轄的原住民人數,1683年台灣漢人人口數僅千人,1736年台灣漢人人口卻已超過六十萬人,這期間歷經康熙及雍正嚴格海禁,若依您所述,漢人及原住民間通婚比例非常低,則所有人口增加幾乎全部來自於偷渡,每年要有一萬兩千人成功偷渡到台灣,以當時的航海技術及船隻設備,似乎並不可能,更何況橫渡黑水溝及台灣的瘧疾瘴癘,法國人,日本人,及中國官兵戰死的1%,病死的90%,偷渡來台的漢人又如何能例外呢?

    版主回覆:(10/02/2010 06:09:09 PM)


    >> 每年要有一萬兩千人成功偷渡到台灣,以當時的航海技術及船隻設備,似乎並不可能

    為什麼不可能?早在十六世紀閩南人的船隻就航遍東南亞,甚至遠達印度了。十八世紀航向臺灣有何技術上的困難?

    回覆刪除
    回覆
    1. 「早在十六世紀閩南人的船隻就航遍東南亞,甚至遠達印度了。十八世紀航向臺灣有何技術上的困難?」個人認為這個推論,稍嫌武斷了些;
      小弟搭乘過臺中港和臺北港直航福建平潭的客輪,這個航線您如果仔細查詢一下不難得知,經常因為海象不佳而停航;
      船隻橫渡臺灣海峽、和從中國東南沿岸航向東南亞,受洋流和季風所影響,在船隻尚且沒有機械動力的時代,難度應該會有頗大差異才是,要不,臺海在當時有「黑水溝」之稱,但礁岩遍布的南中國海,卻沒有流傳下來當時有類似形容航海危險的字眼,似乎仍有些講不通;
      建議版主不妨再慎思看看。

      刪除
    2. 以偷渡來說明漢人人口大增,實在是絲豪不需任何證據,因為沒有。

      刪除
  21. 中肯到不行
    噶哈巫族人 達外

    回覆刪除
  22. 作者的數字又從哪裡來的 ?

    即使在現在也沒法很精準的掌握人口數,何況是那個年代 ?

    若要以當時人口數來看,平埔族後代有多少,也很難有說服力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作者已經把數字的來源文件都標註在文章末
      可以去檢驗一下

      刪除
    2. 這林蘿蔔先生明顯是個無法用理用證據討論事情的民粹仔﹐若是牽拖林蘿蔔有orangutan血統﹐還比較可信點。

      刪除
  23. 關於版主文中提到:

    VOC 在臺灣設立的四個地方集會區 (Landdagh),「幾乎」已涵蓋全島平地。
    ....
    1654 年以後,VOC 對於臺灣北部、中央山脈南段的部落逐漸失去控制能力,導致被統計的人口減少。1650 年是 VOC 在臺灣的顛峰期,不但「控制絕大部分」日後所謂平埔族部落,還控制排灣族、鄒族、卑南族、阿美族的許多部落。
    ....


    那麼,更嚴謹的說,應該是 VOC「幾乎」「控制絕大部分」,但仍然「不是全部」(即使未控制的部分很少)。


    網路上可查到的 台灣法實證研究資料庫《臺灣史上的人口問題臺灣史上的人口問題(二稿)1》中也引用了 VOC 戶口表,另提到:

    讀者當會注意到後三年戶數和人口大為減少,這有可能來自於VOC 統治力減弱,以及還有待研究的因素(如貧窮和天災等)。總之,我們大抵可以以前三年份為準,也就是,VOC 管轄所及大約有六萬原住民。那麼,管轄不及的原住民有多少呢?根據VOC 工作人員於1646 年的概估,全臺灣土著人口約十萬人左右(The Formosan Encounter III, p. 141)。


    版主將排灣族、鄒族、卑南族、阿美族的部落扣除之後,得到 46,141 的平埔族人口數字,應算合理。 但是,更嚴謹的說,這是 VOC 「幾乎」「控制絕大部分」、「管轄所及」的部分,不過仍然有未控制或管轄不及的數字未計算到(即使未控制的部分很少)。


    另外補充當時的漢人人數,依照 江樹生,《荷據時期台灣的漢人人口變遷》:1950年漢人繳納人頭稅的人數是10,811,推估漢人人數為15,000;1658年漢人繳納人頭稅的人數是14,229,推估漢人人數為20,000~25,000

    回覆刪除
  24. 大大!
    您難道不曉得荷蘭統計平埔族群人口都是只計成年男子嗎?(可以征戰的男子)若是加上小孩、婦女、老人、傷殘,荷據時代有2、30萬人口有啥不合理。用功一點啦!

    回覆刪除
    回覆
    1. 剛好手邊有本翁佳音 "大灣大員福爾摩沙", 裡面有附幾頁VOC番社戶口表, 大致看了一下, 看來這些表中每戶平均有 3~4 "人"; 另外找到有篇 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5819/11/25750511.pdf 有附日治初期鳳山平埔族戶口統計
      "...日據初期殖民政府曾於明治 36 年(西元 1903 年)針對阿猴廳熟番庄做過戶口調查,依表 4-3 顯示,居住於鳳山八社領域行政區屬港西上里、港西中里、港西下里、港東上里、港東中里及港東下里之熟番庄,共計 39 個村庄,總計 2,170 戶,男 6,267 人,女 6,681 人,社番人口數合計 12,948 人。" 故大致平均每戶 6 人.

      我猜所以說如果 "VOC番社戶口表" 中的 "人" 是指 "丁" 的話, 也許是多了一些; 但如果指 "人" 的話, 也嫌少了一些.

      刪除
    2. 據甘為霖的 "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 第一部第三章第9節 (法蘭汀 原著) 記載, 大員第十任長官富爾堡 (任期1649-1653) 卸任後1654年在巴達維亞向東印度總督報告, "野蠻的土著, 他估計在十萬人左右". (章節排版由前衛漢譯修訂新版添加), 甘為霖原文 "On arriving in Batavia, on 10 March 1654, Mr. Verburg gave a full account of the condition of Formosa to Their Excellencies,... that we were surrounded by many evident dangers there, from the wild aborigines, whom he calculated to number a hundred thousand souls..." (https://archive.org/details/cu31924023514403/page/64/mode/2up)

      刪除
    3. 平均每戶超過4,臺南高雄屏東地區達到5,這與20世紀初的平均每戶人口相差不多。

      刪除
  25. 如我前篇說明, 甘為霖的 "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 記載大員長官富爾堡報告, "野蠻的土著, 他估計在十萬人左右". ("...the wild aborigines, whom he calculated to number a hundred thousand souls..." 引自 https://archive.org/details/cu31924023514403/page/64/mode/2up)
    (對法蘭汀荷蘭文原版有興趣的, Oud en Nieuw Oost-Indiën [新舊東印度誌] 可查這裡: https://digitalcollections.universiteitleiden.nl/view/item/129244 連線時間比較久, 查數位檔案的第1045頁, 即原書第4卷之二下冊第74頁, 原文為 "100000 zielen begrootte")

    蠻有意思的, 我查了另一本 "被遺誤的福爾摩沙" 漢譯本 (林野文譯, 前衛出版), 裡面剛好有同一份長官富爾堡報告文件 ("可靠證據第4號", 內容很類似, 但不完全相同), 他翻成 "十萬戰士".

    好奇查一下 C.E.S. 荷蘭文原文, 他寫 "100000 menschen bevolckt is", 如果是片段直翻, 這 "十萬人" 看來好像是 "十萬口" 的意思, 但這句又接在 "...wat is doch onse macht;... te vergelijcken" 的後面, 漢譯本是翻 "我們的軍力和他們比較". 如果說 "軍力", 那也許解成 "十萬丁" 較合理?
    (引自 https://archive.org/details/tverwaerloosdef00coyegoog/page/n155/mode/2up)

    不論是哪一種翻法, "十萬口" 還是 "十萬丁", 都比本部落格討論的數字大很多.

    回覆刪除
    回覆
    1. 補充一下: 甘為霖的 "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 英文譯本, 有收錄 C.E.S. "被遺誤的福爾摩沙" 在第三部 (漢譯本沒有), 看來漢譯本 "十萬戰士" 是照甘為霖的英文譯本翻的: "...many semi-savage native... What is our power compared with their numbers? They must be able to turn out one hundred thousand fighting men. Moreover, the island is simply swarming with all kinds of Chinese,..." (引自 https://archive.org/details/cu31924023514403/page/460/mode/2up Authentic Proofs No. 4 看來甘為霖把一些荷蘭原文的髒字形容詞馬掉了~)

      刪除
    2. 所謂野番,應該是指不受統治的原住民,不在戶口表中。20世紀初的生蕃約有12萬,如此看來,10萬野番是個合理的估計。

      不過,日後所謂平埔部落,幾乎都已經在VOC的戶口表中了。

      刪除